第444章 新生的大同(1 / 2)

一九一七年的初春,位于山西北陲的大同,却早已以一种近乎沸腾的姿态,苏醒了。

这里已然化身为一座巨大的、轰鸣不休的、向荒原不断喷薄着生机与力量的超级工场。

城东,去年底才刚刚点火投产的领航者大同钢铁厂,已然成为这片土地上最撼人心魄的存在。

数座高大的烟囱如同巨笔,昼夜不停地在灰白色的天幕上书写着工业的篇章。

高炉出铁的瞬间,炽热的铁流如同地底奔涌的岩浆,喷薄而出,映红了半个厂区,连远处的积雪都被镀上了一层短暂的金红。

伴随着雷鸣般的轰鸣和灼人的热浪,铁水被注入砂模,或是转入平炉炼制成钢。

刚刚轧制出的钢轨还带着高温的暗红色,在辊道上蜿蜒前行,如同一条条等待冷却的钢铁巨蟒。

这座钢厂的设计产能增加到十万吨,是领航者公司名下第一座达到十万吨的炼钢厂,它的顺利投产,意味着山西的工业技术获得了质的飞跃。

与之毗邻的,是同样规模宏大的大同水泥厂。

那种持续不断的、沉闷而有力的轰鸣,同样宣示着强大的生产力。

原料破碎机贪婪地吞噬着石灰石与矿渣,球磨机将其研磨成粉,巨大的旋窑则以其恒定的高温,完成着最后的蜕变。

灰白色的水泥粉末如同瀑布般倾泻、装袋,旋即被络绎不绝的马车和卡车运往四面八方。

其日产能力已稳定在惊人的六千桶,不仅满足了铁路轨枕的迫切需求,更支撑着大同本地及绥远方向所有工事、房屋、道路的水泥消耗。

而这一切工业活力的基础,则来自于地下。

周边的大小煤矿已完成了初步整合与机械化改造,竖井提升机日夜不休,将乌黑的煤炭从地层深处源源不断输送至地面。

强大的蒸汽动力,不仅驱动着工厂的机器,也通过初步建成的输电网,为整个新兴的城区提供着照明与部分生产用电。钢铁、水泥、煤炭——这三巨头构成了大同工业基地坚实无比的三角支架。

在工业区的喧嚣之外,一场静悄悄的“绿色革命”同样在广袤的土地上展开。

去年在盐碱荒滩上试种的四十万亩橡胶草,已成功越冬。

开春后,冻土消融,顽强的绿色嫩芽顶破地表,展现出蓬勃生机。

配套的橡胶提取工厂内,工人们正忙碌地将去冬收获储存的橡胶草根部进行清洗、破碎、压榨、凝聚,提取出珍贵的天然橡胶。

今年,根据规划,更多的盐碱地将被开垦,橡胶草的种植面积将扩大至一百万亩。

与此同时,另一项宏大的生态与经济并举的计划也在推进:

在风沙侵袭严重的荒野地带,大规模栽种具有极强耐旱耐贫瘠特性的文冠果。

目前,首批已纳入林砚气运的一万株文冠果树苗已被小心翼翼地种下,它们不仅是未来潜在的生物柴油原料和经济作物,更是固沙护土、改善生态环境的先锋。

这些看似微小的绿色星点,与庞大的灰色工业区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不仅索取资源、更注重可持续与未来潜力的发展图景。

这日清晨,雾尚未散尽,一支特殊的队伍已悄然出城,向西逶迤而行。

队伍核心是十几名来自领航者工程公司的勘探队员,他们携带着精密的测绘仪器和厚厚的地质图册。

护卫他们的,是警备旅的一个加强骑兵连,士兵们枪械精良,为了对付草原上来去如风的土匪,每班配有一挺轻机枪,连配有一挺重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