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稳定轰鸣的发电厂主厂房,林砚走向厂区深处一栋相对独立、戒备更为森严的建筑——领航者动力试验中心。
这里的空气似乎都与其他地方不同,少了些大规模生产的烟火气,多了几分实验室特有的专注与临界感。
刚推开厚重的隔音门,各种声音便交织着涌入耳中:高速旋转机械发出的尖锐啸叫、燃油爆燃时短促有力的轰鸣、金属零件被测试到极限时发出的呻吟、以及研究人员之间快速而专业的交流声,其中夹杂着英语和德语的术语。
试验中心内部空间开阔,被划分成几个大的区域。
最显眼的是蒸汽轮机试验区。
一台明显比发电厂机组小上好几号,但结构更为精巧紧凑的蒸汽轮机正在台架上高速空转,发出持续的高频“嗡”声。几名技术人员正围着它,仔细记录着各种仪表的读数,一位看起来像是领队的、戴着眼镜的中国工程师不时下达着指令。
而在试验区另一侧,则摆放着一些大型汽轮机转子和缸体的木质模型,以及画满复杂计算草图和应力分析图的黑板。
几名工程师,正激烈地讨论着什么,手指在黑板上不断点划。
他们看到林砚进来,讨论声稍微停顿,纷纷点头致意。
那位中国工程师快步走过来汇报:“林先生,您来了。小型高速蒸汽轮机(200KW级)的第三轮耐久性测试已经连续运行超过一百小时,轴承温度和振动指标良好,初步达到设计预期,适合作为大型舰船辅机或小型工厂的自备电源。”
他指了指黑板那边:“另外,根据晋城基地和太原电厂反馈的大型机组运行数据,联合团队正在攻关三千五百千瓦和五千千瓦级别的设计方案,重点是优化通流部分设计和转子动力学,争取进一步提高热效率和单机功率。小型化(50KW以下)团队则遇到了部分材料疲劳强度的问题,正在尝试不同的合金配方。”
林砚静静听着,目光扫过那些模型和图纸。
蒸汽轮机是当下绝对的主力,其技术升级关乎整个工业体系的能量基础。
“可靠性永远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础上追求效率和功率。与钢铁厂和机械厂保持紧密沟通,材料问题和加工精度问题,必须从源头解决。”
“明白,林先生!”
林砚随后走向另一个用防爆墙部分隔开的区域——燃油机试验区。
这里的味道更加刺鼻,混合着汽油、机油和高温金属的气息。
一台结构紧凑、气缸水平对置、涂着耐热深色油漆的发动机正架在试验台上,与一个测功器相连。
它正在运行,发出不同于蒸汽轮机的、更有节奏感和爆发力的“砰砰”声,排气管短促地喷着淡蓝色的废气。
负责这个小组的,是一位身材高大、留着络腮胡的德国留学生工程师,名叫卡尔·施密特。
他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示功器屏幕上跳动的曲线和一连串的转速、扭矩、功率数据,嘴里飞快地用德语记录着。
看到林砚,他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用带着浓重口音但还算流利的中文大声说道:“林先生!您提供的设计妙极了!”
他激动地指着那台运行的机器:“这台水平对置双缸二冲程发动机,结构非常紧凑,重量极轻!目前测试转速已达到每分钟二千八百转,最大输出功率接近九马力(约6.6KW)!振动比传统的单缸机小得多!简直是为轻型车辆和航空器准备的完美心脏!”(Zweitakt-Boxerotor)
林砚走近观察。
这台仿制自未来宝马经典设计的发动机,虽然此刻看起来还有些粗糙和简陋,但其基本结构理念已经超越了时代。
它运行的状态相当不错。
“主要问题?”林砚直接问道。
卡尔的表情立刻严肃了些:
“首先是可靠性!高转速下活塞环和气缸的磨损比预期快,润滑和散热还需要优化。其次,二冲程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和低速扭矩是个挑战。另外,化油器的精度要求极高,我们目前手工打磨的部件一致性很差,严重影响发动机工作稳定性。”
他顿了顿,补充道:“还有,您提到的火花塞,我们对材料和绝缘性能的要求,目前的工艺还很难完全满足。”
这些都是内燃机发展初期必然遇到的典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