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太原工业区内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三座原本略显空荡的连排厂房,此刻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这里将是领航者自行车制造公司的诞生地。
厂房内部经过了加固和改造,高大的空间被重新规划。
明亮的汽灯悬挂在钢梁下,虽然还未安装正式的生产设备,但地面已经用石灰画出了清晰的区域标记:原料区、冲压区、焊接区、热处理区、装配线、检验区、成品库,格局初现,透着一种工业化特有的秩序感。
林砚在一众公司管事和工程师的簇拥下,正在进行投产前的最后一次巡视。
他穿着合体的短褂,背着手,步伐不快,目光却如同精密扫描仪般掠过厂房的每一个角落。
“砚哥儿,按照您的规划,这三座厂房总面积约四千五百平米,初步规划了四条主要生产线。”
负责厂房改建的工程部李经理跟在身侧,手里拿着图纸,恭敬地汇报,“一号厂房负责车架、前叉等大件的冲压、焊接和初步热处理;二号厂房负责链条、齿轮、轴承、刹车等精密小件的加工和电镀;三号厂房是总装线和包装区。物流通道和内部轨道都已预留。”
林砚点了点头,目光投向那些画着白线的区域:
“物流是血脉,不能堵。特别是车架从一号厂到三号厂的流转,要顺畅。还有,工人的动线设计优化了没有?避免来回交叉跑动。”
“优化了优化了!”李经理连忙指着地面上的标记,“您看,这边是原料入口,那边是成品出口,都是单向流动。每个工位的操作半径和物料堆放区都测算过了,保证最高效率。”
“嗯。”林砚不置可否,走到一处预留的大型设备基座前,用脚点了点水泥地基,“意大利那批冲床,地基还要再加固百分之十五。那玩意儿劲儿大,别到时候把地砖震裂了。”
“是!马上安排!”李经理额头微微见汗,赶紧记下。他实在想不通这位小东家怎么会连国外设备的震动参数都如此清楚。
旁边一位戴着圆眼镜、负责生产的张工程师接过话头,语气带着兴奋:
“砚哥儿,意大利那边传来的最后确认电报,咱们订的十台专用链片冲压机、五台滚子装配机和那条半自动车圈校直机,已经装船发运了!预计下月底就能到天津港!有了这些家伙事儿,咱们的链条和轮圈产能和精度就彻底有保证了!”
林砚脸上露出一丝笑意:“总算没掉链子。海关那边打点好了吗?这批设备是关键,不能卡在码头生锈。”
“银行那边的苏总经理亲自关照过了,走的是教育器材和农机配件的特殊通道,税金和流程都已打点妥当,保证一路绿灯,直达厂区!”张工程师连忙保证。
“这就好。”林砚踱步到规划中的总装线起点,“说说产能规划。”
另一位负责计划和财务的周掌柜立刻翻开账本,如数家珍:“回砚哥儿,根据设备到位时间和工人培训进度,我们计划分三步走:
第一阶段(投产首月):目标是实现日产50辆整车。主要是磨合流程,培训工人,确保质量稳定。
第二阶段(三个月后):所有设备调试完毕,工人熟练度提升后,目标日产200辆。
第三阶段(半年后):供应链完全顺畅,工人成为熟手后,目标冲击日产500辆!
届时,年产能可达十五万辆以上!”
周围几个管事都吸了一口凉气。
十五万辆!这在这个时代绝对是个天文数字,足以碾压国内所有手工作坊式的自行车厂总和!
林砚却似乎并不太满意,他微微蹙眉:“日产五百是保底目标。我们的成本控制呢?”
周掌柜赶紧汇报:“成本测算下来了。因为咱们自产钢架、自产链条、甚至轮胎也在攻关,核心部件成本比外购低三成以上!即便算上设备折旧和人工,咱们一辆车的总成本,预计能控制在22块大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