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秋寒渐浓。
视察完梯田和浩大的新村工地,阎长官脸上并无长途跋涉的疲惫,反而被一种沉静的激荡所笼罩。
林永年引着这位山西督军,并未前往喧闹的工业区或新村,而是折返,走向林家村旧址那片被巨大新学堂建筑群环抱的区域。
绕过领航者综合学校宏伟而安静的主楼,一片相对独立的区域呈现眼前。
这里保留了林家村原有的核心公共空间:
古朴肃穆的林氏祠堂依旧矗立,青砖灰瓦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庄重;旁边是巨大的石砌粮仓和宽阔的晒谷场,无声诉说着这个村庄曾经的根基。
就在祠堂侧后方,隔着一道新砌的、爬满藤蔓雏形的矮墙,一座崭新的院落悄然落成,这是专为阎长官修的官邸。
它没有新村江南民居的白墙黛瓦,而是采用了更为沉稳厚重的深灰色调。
墙体是本地陶窑烧制的优质青砖,垒砌得严丝合缝,泛着润泽的光。
屋顶覆盖着深灰色的陶瓦,屋脊线条简洁利落,只在檐角处做了些微的起翘,透出一种内敛的威严。
院墙不高,能看到院内几株新移栽的松柏苍劲的轮廓。
“长官一路劳顿,寒舍简陋,权且歇脚。”林永年推开厚重的、带着新桐油清香的院门,侧身相让。
阎长官迈步而入。
院内地面铺着平整的青石板,干净无尘。
正房是一座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的二层小楼,格局方正大气。
东西两侧是略低矮的厢房。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但用料扎实,做工精良,每一处细节都透着沉稳与实用。
“好地方!”阎长官环顾四周,目光扫过那堵矮墙后祠堂飞檐的一角,又望向远处学校主楼在暮色中巍峨的剪影,最后落在眼前这栋简朴而气度不凡的新建官邸上。“闹中取静,承古启新。永年,你有心了。”
他特意走到矮墙边,望向近在咫尺的林家祠堂。
昏黄的灯光已从祠堂门缝里透出,隐隐有焚香的气息飘散过来。
那是一种扎根于此、血脉相连的厚重感。
“祠堂乃一族之魂,岂敢擅动。”林永年声音平静,“学校是未来之基,亦需肃穆之地滋养。此间位置,恰可兼顾。”
阎长官深深看了林永年一眼,没再说话,只是微微颔首,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选址的精妙,正暗合了他心中对林氏不忘根本,开拓未来的认知。
步入正房厅堂,屋内陈设简洁却舒适。
地面铺着林家村被服厂新织的厚实羊毛地毯,踩上去无声而温暖。
墙壁刷着柔和的米白色,挂着几幅意境疏朗的水墨山水。
厅中摆放着硬木桌椅,样式古朴大气,显然是工业区木器厂的手笔。
最引人注目的是靠墙一座造型敦实的铸铁暖气片,正散发着稳定而温和的热量,将秋天的寒意彻底驱散。
“哦?暖气?”阎长官饶有兴致地走近摸了摸那微烫的金属表面。
这玩意儿在太原督军府也不多见。
“是,长官。”林永年解释道,“工业区机械厂仿制的德式锅炉,就近供应学校及此间。水泥管道埋在地下,倒也方便。冬日里,总不能让贵客挨冻。”
阎长官眼中掠过一丝满意。这细节,再次印证了林家村工业能力的扎实和实用。
林永年引着阎长官登上二楼。
这里是书房兼小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