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豪华阵容(2 / 2)

吴文渊:首席翻译(曾留学德国柏林,精通工程术语)。

沈梦溪:副首席翻译(上海同济德文专修科毕业)。

陈思齐:技术翻译(北平大学德文系,参与过机械文献翻译)。

林语声:技术翻译(金陵大学)。

周慕白:技术翻译(教会学校背景,口语流利)。

翻译助理(7人):由晋城、太原等地选拔的德文基础较好者(多为教会学校或新式学堂学生),负责日常沟通、文档辅助翻译及学徒基础德语教学。

名单被清晰地打印在硬质卡片上,连同各自的房间号一起交到每个人手中。施密特看着自己的名字排在首位,房间号是301,微微颔首。

鲍尔则翻看着名单上中方人员的名字,尤其在汉阳铁厂几个字上停留片刻,似乎在评估这些人的实际能力。

首席翻译吴文渊的名字也被他默默记下。

服务人员引导着众人上楼。

走廊宽敞明亮,铺着简单的油毡。

房间是标准的酒店式公寓布局:

单人间为主(德方顾问及中方组长),双人间为辅(技术员和翻译)。

每个房间都配备了独立的卫浴、一张宽大的书桌、书架、衣柜,甚至还有一个小小的壁炉(尚未启用)。床上铺着干净厚实的被褥,窗明几净。

热水汀片散发着微微的热量,驱散着深秋的寒意。

“热水供应时间是早六点到晚十点,在每层尽头的公共浴室。”

服务员细心地介绍着,“小餐厅在一楼东侧,提供一日三餐。

洗衣房在后院,有专人负责。另外,”

他指了指书桌上的一个小木盒,“这是内部电话,可以直接拨到服务台和几个主要办公室。”

工程师们打量着房间,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能洗个热水澡,有一张干净舒适的床,一张可以伏案工作的书桌,在这个荒山野岭的工地上,已经是莫大的慰藉。

鲍尔甚至走到窗边,推开窗户,让外面工地上隐约传来的机械声和新鲜空气涌进来。

他看到了远处正在吊装的巨大钢架,眼神立刻变得专注起来。

施密特放下简单的行李,走到书桌前。

桌上除了电话盒,还放着一本厚厚的德汉词典、一叠印有枯树岭钢铁基地抬头的信纸和几支铅笔。

他拿起词典翻了翻,嘴角露出一丝苦笑。

他拉开抽屉,里面整齐地放着基地的平面草图、安全规程(中德双语初稿)以及一份未来一周的初步日程安排。

“效率很高。”施密特低声自语了一句。

他拿起日程表,上面清晰地写着:

明日上午九点,全体德方顾问、中方技术组长、首席及副首席翻译,基地总指挥部会议室,技术交底与工作部署会议。

下午,分组现场踏勘,各组翻译随行。

楼下的餐厅里,开始飘出食物的香气。

奔波月余,终于抵达目的地并安顿下来的技术人员们,紧绷的神经渐渐松弛。

德方人员、中方骨干、翻译们开始三三两两走出房间,在走廊里低声交谈着。

汉阳铁厂来的陈志远、李振邦等人聚在一起,低声讨论着刚才看到的高炉基座,言语间带着对德国设备和规模的自豪与压力。

翻译吴文渊、沈梦溪则与德方助理菲舍尔交流着,确认一些术语。

管理员孙福和服务员们穿梭其间,解答着各种琐碎的问题。

汉斯和苏承业站在公寓门口,看着灯火通明的窗户。

“汉斯先生,您看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苏承业问道。

汉斯看着名单上一个个名字,尤其是那66名技术员/学徒和12名翻译的庞大数字,又抬头看了看这栋在荒野中亮起温暖灯光的专家公寓。

“住宿安排得很好,苏先生。”汉斯肯定地说,“接下来,就看施密特他们如何把蓝图变成现实了。这么多学徒,还有汉阳来的骨干,培训的强度会非常大。翻译是关键,特别是现场实操时的即时沟通。”

“请放心,汉斯先生,”苏承业语气坚定,“吴文渊他们经验丰富,另外6名翻译助理会全力配合,确保每个关键操作点都有懂德语的人在场。我们的人,会像海绵一样吸取知识的。汉阳来的骨干,就是最好的种子。”

公寓里,施密特合上了日程表,走到窗边。

脑海中回忆起临走前,董事长的亲自交待:“这个合同是以德意志帝国信用担保的!你这次过去带着全是集团的精英,一定要全力以赴,保证合同的百分百落实完成。”

原本还担心这个遥远的国度,一些基础配套跟不上。但按现在的情况来看,按时交付的概率是很高的。

远处工地的探照灯划破夜空,巨大的阴影投射在连绵的山丘上。

他仿佛已经听到了高炉点火时那震撼人心的轰鸣,也预见到了未来几个月里,在这栋公寓和轰鸣的工地之间,无数个日夜的讲解、示范、争论与汗水。

他拿起铅笔,在日程表的空白处,写下了几个关键词:安全、标准、培训、沟通、翻译。

一切就绪,只待炉火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