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天津港(1 / 2)

1913年9月3日,天津港。

海风裹挟着咸腥的气息,吹拂着巨大的海轮“普鲁士号”庞大的钢铁身躯。

它的船舷吃水极深,甲板上方,被油布严密包裹的庞然大物轮廓分明,沉默地宣告着自身的不凡。

这正是从德国汉堡出发,历经漫长海运的克虏伯与西门子设备——礼和洋行为晋城枯树林钢铁基地提供的核心。

苏承业站在码头上,深秋的风已带寒意,却吹不散他心头的灼热。

他身旁站着礼和洋行驻山西的总负责人汉斯·克虏伯,一个身材高大、面容严肃的德国工程师。

港口工人在洋行监工和德国技术员的指挥下,正小心翼翼地将第一件大型构件——高炉的炉体基座,用港口重型起重机缓缓吊离船舱。

巨大的钢构件在阳光下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每一次钢索的紧绷都发出令人心悸的吱呀声。

汉斯扶了扶眼镜,指着正被吊起的部件,用略带口音但清晰的中文对苏承业道:

“苏先生,请看,这就是280立方米高炉的核心炉缸。

它在汉堡的克虏伯埃森工厂完成最终组装测试,拆解后编号运输。

每一颗螺栓的位置都经过严格记录。

天津港的吊装能力没有问题,真正的挑战在后面的陆路运输。

山西的山路,让人忧虑。”

苏承业目光紧紧追随着那缓缓移动的钢铁巨物,闻言点了点头,沉稳的回答:

“汉斯先生,忧虑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已做了充分的准备。

您担心的山路,如今已大有不同。”

他转过身,指向码头上另一片区域。

那里整齐停放着三十辆体型敦实、轮胎巨大的卡车,以及四台结构紧凑却显得力量感十足的移动式起重机。

它们同样带着远渡重洋的痕迹,但保养得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是7月份就从英国抵达天津的运输车辆,”苏承业介绍道,“30台载重12吨的重型矿用卡车,4台移动式起重机。它们随我一起来港口待命,等的就是今天。”

汉斯看着那些钢铁机械,脸上露出一丝惊讶和赞许:“苏先生,你们考虑得很周全。这些车辆的性能足以应付大部分重型设备的转运。但路途遥远,路况是关键。”

“这正是我要向您说明的。”苏承业从随从手中接过一卷地图,在码头一个相对平整的木箱上展开。汉斯也凑近细看。

地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清晰地标注了路线。

“汉斯先生,请看,”苏承业的手指首先点在天津,“设备在天津港卸货后,我们将利用京汉铁路北段,将它们运抵石家庄。这是最快捷安全的一段。”

他的手指向西移动,落在太原:

“从石家庄到太原,同样依靠铁路。

太原,是我们的第一个重要节点。”

他的手指重重敲在太原的位置,“长治至太原正在修建水泥公路工程。”

苏承业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豪:

“就在上月,太原至长治段水泥公路的所有桥梁工程,已全部宣告完工。

每一座桥都经过严格测试,设计承重能力达到15吨以上,确保我们的12吨卡车满载通行无虞。

目前,全线路基工程也已结束,石仔垫层铺设完毕。

虽然尚未完全铺设水泥路面,但这石仔垫层路面,在干燥季节的通行条件,已远胜过去的土路。”

汉斯仔细看着地图上太原至长治的线段,又抬眼看了看那些重型卡车,眉头稍微舒展:

“承重15吨的桥梁,石仔垫层路基,这确实解决了太原至长治段的最大障碍。那么,长治之后呢?”

“长治之后,便是坦途!”

苏承业的手指沿着地图上的线坚定地向南移动,“长治至晋城的水泥公路,已于今年八月全线完工并正式通车!

这是山西省内第一条高标准的长距离水泥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