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又一个丰收(2 / 2)

称重时刻来临。几台大杆秤架设在村公所前空地。

一袋袋鼓鼓囊囊的碧绿大豆被抬上秤盘。

数日忙碌后,所有大豆称重完毕。

数据汇总到林永年和林砚面前。

原冬小麦田3000亩:晒干入库净豆总产量六十五万四千斤。平均亩产二百一十八斤。

青龙涧新垦河滩地3500亩:晒干入库净豆总产量六十五万一千斤。平均亩产一百八十六斤。

看着这沉甸甸的数字,饶是早有预料,林永年也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如释重负又无比欣慰的笑容。

近一百三十一万斤碧绿大豆,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润光泽,这不仅是旱灾之年的奇迹,更是林家村实打实的财富与底气!

它们将被存入新建的干燥粮仓。

村民们围聚粮仓,看着堆积如山的豆袋,议论纷纷,脸上洋溢着满足与期待。

粮仓内,新收的碧绿大豆堆积如山。

林砚站在高大的豆堆前,身量虽小,气度却沉稳。他转向爷爷林广福和一众村中主事的长辈,声音清晰而坚定:

“爷爷,各位叔伯,这批豆子,我们不卖。”

林广福正盘算着巨额收成能换回多少银钱物资,闻言愕然:“不卖?砚儿,这可是一百三十多万斤上好的绿皮豆!眼下粮价正高,卖了能给村里添多少机器、给娃娃们盖多好的学堂!”老族长心疼,这豆子在他眼里就是白花花的银元。

“也不拿出去换种子。”林砚紧接着补充,语气不容置疑。

林广福眉头紧锁,吧嗒两口烟:“那这么多豆子,总不能堆仓里生虫吧?永年之前发的是救命麦,这豆子也是实打实的粮食!”

“当然不会堆着生虫!”林砚眼中精光一闪,抓起一把豆子,“第一步,精挑细选!把颗粒最饱满、色泽最匀正、毫无瑕疵的豆子,一粒粒拣出来!这些,就是咱们林家村明年自用的顶级良种!要种满咱们自己的田!”

他看向几位经验最丰富的老农,“陈伯,李叔,这事辛苦几位,务必精益求精。”

老农们纷纷点头,深知好种子的金贵,对小少爷的重视深以为然。

“第二步,”林砚手一挥,指向粮仓外,“挑剩下的豆子,立刻开动油坊!全部榨油!”

“榨油?”林广福一愣,随即恍然,皱纹舒展开来,“砚儿,你是想让全村老少,肚子里都添点油水?”

“正是!”林砚点头,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前些日子发的小麦,是保命的粮。但光有粮食,没有油水,人干活没力气,娃娃长不壮实!这豆油,金贵。咱们自己榨,纯正不掺假!按人头分下去,让家家户户炒菜多放一勺油,烙饼抹得香喷喷!吃饱,吃好,才有劲头继续开荒、修渠、建工厂!林家村的日子,要越过越有滋味,越过越有奔头!”

他条理分明、掷地有声的安排,带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担当,以及对村民生活的深切体察。

林广福听得心潮澎湃,重重拍了拍孙子的肩膀,声音发哽:“好!好!砚儿想得周全!比我们这些老家伙强!就按你说的办!榨油分油,是咱对乡亲们的心意!让大家伙儿都沾沾这丰收的喜气,肚子里有了油水,心窝里才更暖和,劲头才更足!”

林砚微微颔首,目光再次扫过堆积如山的碧绿豆子,沉稳而笃定。

不卖不换,只为扎下更深的根基,换取更长远的富足与踏实的幸福。

很快,挑选良种的指令下达,经验丰富的老农们开始在粮仓里严格筛选。

村头沉寂已久的油坊,那巨大的石碾盘,也在豆粒爆裂的脆响中,轰然转动起来。

金灿灿、香喷喷的希望之油,即将流淌进林家村每一户的灶台,也浸润进每一个村民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