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放在膝上的笔记本和钢笔,竟然稳稳当当。
蒸汽卡车在平坦路段逐渐提速。
文翰看着司机张铁柱不时扫视速度表,指针稳定地指向了15英里/小时(约24公里/小时)的刻度。
这速度在当时的陆路运输中堪称飞快!
窗外的田野、村庄以更快的速度向后退去。
他粗略估算,以往晋城到长治,骡马大车需两日,快马加鞭也要大半天。
以此车速度,加上道路平整,一日内往返成为可能!
虽然水泥路面本身不起尘,但车队中骡马大车的蹄子、车轮卷起的路肩浮土,以及蒸汽卡车喷出的煤烟,依然在车队后方形成一条淡淡的烟尘带。
但文翰注意到,这比起旧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境况,已是天壤之别。
道旁的行人只需稍稍远离路肩,便能免受烟尘侵扰。
蒸汽机持续不断的“噗嗤”声、锅炉的嘶鸣、金属部件的摩擦声在车厢内回荡,交谈需要提高音量。但对于习惯了工业噪音的文翰来说,这恰恰是力量与进步的象征。
“张师傅,这路开起来感觉如何?”文翰大声问。
张铁柱紧握方向盘,脸上是专注和一丝兴奋:“美得很!先生!这路平的,跑起来省力又省煤!以前走土路,拉这么重的货,遇到坑洼得格外小心,慢了又费时。现在油门(指蒸汽阀门)给足,心里踏实!估摸着今天跑个来回都松松的!”效率的提升,在司机朴实的语言中表露无遗。
车队行驶约十五华里(7.5公里),抵达了第一个预设的收费站。这是一座砖石结构的简易平房,刷着醒目的白灰,屋顶竖着“晋长公路收费处”的木牌。几个穿着制服的收费员早已在岗亭外等候。亭子前方横着涂了黑白条纹的木质拦车杆。
领头的蒸汽卡车缓缓停下。一名收费员走上前,手里拿着票据本和印章。
“师傅,哪里来,到哪里去?”收费员公式化地问。
“晋城到长治城!”张铁柱答道。
收费员迅速翻看手中的费率表(按公里计价):“晋城至此站15里(7.5公里),每车每公里收费大洋叁分。15里应收大洋贰角贰分伍厘。四舍五入,收贰角叁分。”
这个定价经过核算,高于传统土路的“买路钱”,但远低于节省的时间和损耗带来的收益,属于商业上可接受的范围。
张铁柱显然早已了解规则,爽快地数出贰角叁分钱递过去。
收费员麻利地开具盖有“晋长公路管理所”红印的票据,一式两份,一份交给司机,一份留存。
同时高喊:“晋城至本站,壹车,收洋贰角叁分!”另一名收费员迅速记录在册。
拦车杆抬起。
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
后续的晋城骡马大车、客运马车以及长治的车辆,均按不同类型(载货/载客)、不同轴数/马匹数,依据张贴的详细费率表缴费通过。
收费员动作熟练,算账飞快,显然经过专门培训。
偶尔有车夫试图讨价还价或抱怨几句,但在明确的公示费率和后面等待车队的催促下,也都迅速缴费通过。
文翰注意到,收费亭旁还站着两名持枪的晋城路警,维持着秩序,也震慑着可能的滋扰。
通车首日,并非所有车辆都跑完全程。
但仅从晋城入口至第一个收费站这十五华里路段,从上午十时通车至下午五时封路(新路养护规定),收费站的记录簿上便留下了清晰的印记:
通行车辆总计:187辆次。
其中:重型蒸汽卡车22辆次
骡马大车(载货)85辆次
客运马车35辆次
其他(独轮车、行人牲口群按折算单位计)45辆次
首日通行费收入:大洋壹佰零伍元肆角整。
平均通过时间(晋城入口至第一收费亭):骡马大车约40分钟(以往土路需近2小时),蒸汽卡车仅需约25分钟。效率提升显著。
这仅仅是一个收费站、一段路、一天的数据。
它像一个有力的心跳,预示着这条商业动脉的巨大潜力。
消息传回典礼现场,更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晋城的商人们已经开始盘算着利用这条路将潞绸、铁器更快地运往省城;长治的士绅则想着如何将粮食、山货更便捷地输入晋城乃至更远的市场。
林永年与苏婉贞站在观礼人群中,望着那延伸向远方的青灰色大道和逐渐消失在烟尘中的车队,脸上带着由衷的笑意和期许。
棋盘提醒:“棋主完胜一局,气运相生。气运+101429!棋主的气运达到:122451(21022
+101429)
(《晋阳时报》翌日头版标题:水泥巨龙贯太行晋长公路首日通商旅争驰效率显首站收费逾百元副标题:本报记者随车亲历平稳疾驰告别颠簸晋城主倡功业成上党盆地迎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