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县衙二堂,民国二年(1913年)五月五日
二堂内,空气依旧凝重如铅,但那股令人窒息的绝望,正被一份份自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飞鸽传书和快马急报,艰难地撕开一道道充满生机的缝隙。
林永年端坐公案之后,眼窝深陷,颧骨高耸,连续的不眠不休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疲惫痕迹。
然而,他的脊背挺得笔直,眼中那簇名为希望的火苗,正随着案头不断累加的文书而越烧越旺。
“报——!”一名衙役风尘仆仆冲入,单膝跪地,声音因激动而微颤,“太谷曹家急信!感念县尊为民请命,曹老太爷亲笔作保,首批五千石(约300吨)上等陈粮已自太谷发运!后续承诺,视灾情缓急,可再筹措五万石(约3000吨)!粮队由曹家精锐镖局押送,三日后必抵县城!”
五千石!
后续五万石!
林永年心头剧震,这远超出他最初的预期!
曹家此举,堪称倾力相助!
他立刻提笔疾书:“回信!代长治百万黎庶,叩谢曹公高义!沿途驿站、保甲,全力接应粮队,不得有误!”
笔锋未落,又一名快马信使冲入,带来更令人振奋的消息:
“报!太原府转怡和洋行密件!”信使呈上一封火漆封缄的厚实信函。
林永年迅速拆开,上面是流畅的中文,盖着怡和洋行太原分理处的印鉴:“林县长台鉴:惊悉贵县大旱,生灵倒悬。本行深表关切,愿竭力襄助。经与总行及澳洲方面紧急磋商,可自澳洲昆士兰紧急调运小麦一万石(约600吨),首批五千石已装船启航,预计二十日内抵津。后续五千石月内发运。唯海路遥远,运费高昂,需预付四成货款,合计鹰洋八万元整。盼复。”
一万石澳洲小麦!
这简直是雪中送炭!
林永年强压激动,立刻计算。
八万鹰洋虽巨,但值得!“速回!同意怡和洋行条款!言明本县即日筹措款项,待粮船抵津,凭单付款提粮!请其务必确保粮质!”
紧接着,来自太原督军府的加急公文送达,封套上赫然是阎锡山的亲笔签押:
“永年兄如晤:悉闻兄处正大力赈灾,解民倒悬,弟深表赞同并全力支持。已严令军需处,动用军粮储备渠道,自澳洲紧急采购玉米五万石(约3000吨)!首批两万石已启运,不日抵津,后续三万石陆续发运。此粮系军资调用,手续繁杂,兄处需出具正式接收公文并押运凭信。粮款可暂缓,待秋后由省府财政统筹结算。望兄保重,阎锡山手启。”
五万石军粮!阎长官的鼎力支持,让林永年心头一块巨石轰然落地!
这已不是涓涓细流,而是足以救命的江河!
他立刻亲自起草回文,言辞恳切,感激涕零,并加盖县印、私印,附上详细的接收文书和押运密码。
最后一份消息来自县内天主堂的司铎,由小修士步行送来:“林县长钧鉴:主佑万民。敝堂已联络罗马教廷及北美慈善总会,陈明贵县灾情。首批慈善救济面粉两千袋(约100吨)、医药若干,月内可自天津运抵。后续视募捐情况尽力增补。愿天父怜悯这片土地。”
粮!
大量的粮食!
从山西巨贾的倾力相助,到国际洋行的商业运作,再到阎锡山动用军需渠道的强力干预,乃至海外教会的慈善救济,一条条救命的粮道正在艰难却坚定地被打通!
林永年看着案头汇总的数目:曹家五千石(后续五万石)、怡和洋行一万石、阎长官五万石、教会两千袋面粉。
这已不是杯水车薪,而是足以支撑起百万灾民一段时间口粮的庞大储备!
他脸上的疲惫仿佛被这巨大的希望驱散,眼神亮得惊人。
砚儿的谋划,那看似天方夜谭的“大买特买”,正在以远超预期的规模和速度,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然而,巨大的喜悦之后,是更加沉重的压力。
怡和洋行的八万鹰洋预付款,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
曹家后续粮食的购买、运输、仓储,阎长官军粮的接收转运、民夫口粮的供给、以工代赈的启动资金,每一项都需要海量的真金白银!县库那点存银,早已捉襟见肘。
林永年深吸一口气,目光变得无比坚定。
他提笔,在一张特制的、加盖着“长治县政府”大印的公文笺上,郑重写下:
“借款凭票
今长治县政府因赈济本县特大旱灾,急需紧急购粮款项,特向晋兴银行商借应急款项,计:鹰洋贰拾万元整($200,000)。
此款专用于支付怡和洋行小麦预付款、曹家后续购粮定金、灾民口粮采购及以工代赈启动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