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晋长公路启动(1 / 2)

晋城县衙议事堂

窗棂格间透进的秋阳,落在青砖地上,映出斑驳的光影。议事堂内,气氛肃穆而凝重。上首端坐着晋城县长李伯仁,面容清癯,眼神锐利,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下首两侧,县佐苏伯钧、工房主事、新聘请的省城公路工程师陈先生,以及晋城有头脸的乡绅、地主、商会代表、钱庄掌柜、晋兴银行襄理等人济济一堂。空气里弥漫着旱灾带来的焦灼与对即将决定的大工程的不安与期待。

李伯仁清了清嗓子,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诸位,天灾肆虐,黎民困苦。前议以工代赈、筑路兴水之策,今日便是定策、明责、见真章之时!事不宜迟,先请陈顾问详陈公路设计规制与预算。”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投向那位穿着西式工装、鼻梁上架着金丝眼镜的陈工程师。他站起身,展开一卷绘制精细的图纸,声音沉稳而专业:

“李县长,苏县佐,诸位贤达。晋长新路,全长二百四十华里(约120公里),非取直线,乃依循旧有官道基线,取其可用,削其弯曲,填其深洼,拓其狭窄。如此设计,最大程度利用旧路基,可省却浩繁土石,事半功倍。”

他手指图纸关键处:

“路宽,按民国乙级公路规制,路基六米,行车道五米,足容两车并驰。路面,全段铺设水泥混凝土!面层用三百号水泥,厚十五厘米,确保坚固;基层则因地制宜,旧路坚实处直接利用,软弱处换填砂砾夯实,均厚二十厘米,省却专门碎石层之费。”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座的地主乡绅:

“桥梁,乃耗资大项。经反复踏勘,旧道原有大小桥涵多数尚堪修补利用。唯五处大河深沟,旧桥倾颓或力有不逮,必须新建。此五桥,采用四百号高标号水泥混凝土建造,桥宽六米,确保重载通行无虞。其余小河浅沟,或利用加固旧石拱木桥,或设简易过水路面,涵洞系统……因工期、人工所限,暂不增设,依赖自然排水与疏浚旧沟。”

陈工程师推了推眼镜,报出关键数字:

“基于此精简方案,工程总预算已反复核算:土方清障拓宽,约五万方,费一万二千元;路面水泥砂石及铺设,乃最大支出,费二十万元;五座新桥,费六万元;排水、护栏、标志牌及八处收费亭,费一万八千元;沿线零星占地青苗补偿,费五千元;项目管理勘测设计,费一万元;预备金三万五千五百元。总计:三十九万元整。人工一项,专赖以工代赈之流民贫户,仅付微薄津贴,主供其食宿,此项支出五万元。”

这个远低于众人心理预期的数字,引起了一阵低低的议论。尤其是那微乎其微的青苗补偿和严控的人工费,让在座的地主和商户代表神色各异,有松一口气的,也有暗自盘算的。

李伯仁微微颔首,目光转向工房主事:“工房,工程物料、工段招标,进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