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晋兴银行(1 / 2)

他看向苏婉贞:“娘,银行的事,该定了。”

苏婉贞会意,迎着父兄询问的目光,从容开口,声音清越:“父亲,大哥,三弟。苏氏钱庄,根基在晋城,但格局可更大。我已与父亲商议妥当,将苏氏钱庄改组为晋兴银行。林家,将注资五十万两白银,作为银行扩股之根基与准备金。今后,晋兴银行由我执掌。”

五十万两!饶是苏伯钧和苏承勇早有心理准备,也被这庞大的数字震了一下。

苏鸿儒则是捻须微笑,显然早已知情并首肯。

苏婉贞继续道:“此次赈灾,兴修水库与收费公路,所需资金庞大。晋兴银行成立后,可承销‘晋兴水利债券’与‘晋长公路股份’,面向晋城士绅商贾乃至普通富户募集资金。以银行信誉和林家雄厚资本为担保,以水库未来灌溉权益和公路收费权为抵押,利息优厚。同时,银行亦可为参与工程建设的流民开设小额储蓄账户,发放部分工钱,既安全,又能让钱在晋城本地流转起来。”

她看向林砚,眼中带着母亲特有的温柔与骄傲,补充道:“砚儿的意思是,灾要救,民要安,但钱,更要活起来,转起来。晋兴银行,就是让钱活起来的血脉。水库与公路,就是强壮晋城筋骨的血肉。如此,方能真正解此困局,亦为晋城未来奠定根基。”

书房内一片寂静,只有灯花偶尔的噼啪声。

苏伯钧和苏承勇看着眼前年幼却仿佛能执掌乾坤的外甥,又看看沉稳干练、即将执掌庞大金融资本的妹妹,再看向稳坐钓鱼台、目光深邃的老父,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与笃定。

苏伯钧身为县佐,深知地方财政之艰,更清楚大规模基建所需的海量资金是如何令人绝望的天文数字。

以往解决这类难题,无非是向上哭穷求拨款,向下摊派增赋税,或是向富商巨贾苦苦“劝捐”,无一不是杯水车薪且怨声载道。

妹妹这个计划…竟是要将整个晋城乃至更广阔区域的民间资本都撬动起来?

以“银行”为枢纽,以“债券”和“股份”为绳缆,将散沙般的银钱汇聚成移山填海的力量?

其胆魄之大,思路之奇,远超他过往的认知!

苏承勇则是倒吸了一口凉气,目光灼灼地盯着妹妹,仿佛第一次真正认识这位嫁入林家的亲妹。

他不懂那些复杂的金融术语,但他听懂了最关键的部分:这银行,能弄来修水库和公路的巨款!而且不是抢,不是摊派,是让那些有钱人心甘情愿地把钱掏出来,还觉得占了便宜!这手腕,比他拿着枪去弹压暴民可高明太多了!更让他心头火热的是,一旦水库修成、公路畅通,他这治安队长的腰杆子就更硬了——守着金饭碗,还怕宵小作乱?

苏鸿儒老爷子一直捻着胡须,闭目静听,脸上古井无波。

直到苏婉贞话音落下良久,他才缓缓睁开眼,深邃的目光扫过两个心神激荡的儿子,最终落在女儿和外孙身上。

他没有直接评价计划本身,而是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历经沧桑的沉稳:“非常之时,当有非常之法。此策,胆大,心细,合天道,亦顺人心。”他肯定了方向,随即话锋一转,看向苏伯钧,“伯钧,此非商贾逐利,实乃救民兴邦之公器。你身为县佐,当为这‘晋兴银行’站台背书,以官信增其重。公告行文,务必阐明大义,厘清权责,使其募资名正言顺,取信于民于商。”

他又看向苏承勇,目光锐利:“承勇,银行开张,债券发行,涉及巨万钱财,必招魑魅魍魉觊觎。你的治安队,须臾不可懈怠!要像守护粮仓一样守护这‘钱脉’,凡有敢动歪心思、坏此大计者,无论其背后是谁,皆须以雷霆手段镇之!此非私利,乃晋城百万生民之命脉所系,不容有失!”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苏婉贞身上,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婉贞,此千斤重担,便落在你与林家肩上。晋兴银行,开晋地金融之先河,兴衰成败,关乎全局。行事需如履薄冰,账目务求滴水不漏。林家之信誉,苏家之声望,皆系于此。为父信你能持中秉正,不负所托。”

“女儿(儿子)明白!”苏婉贞、苏伯钧、苏承勇同时肃然应道,心中那股因蓝图宏大而产生的激荡,瞬间化为沉甸甸的责任感和破釜沉舟的决心。

苏鸿儒微微颔首,重新端起茶盏,声音沉稳有力,为这场决定晋城未来走向的密议定下了基调:“既如此,便放手去做。伯钧,明日你便着手准备公文告示,广邀晋城士绅商贾,召开‘水利公路劝募大会’,将此策堂堂正正宣告于众!承勇,治安队即刻进入战备状态,确保大会及后续银行开张、工程启动,万无一失!婉贞,林家那边,筹备银行开业诸事,刻不容缓!”

“是!”三人齐声领命。

书房内,油灯的光芒似乎都明亮了几分,驱散了窗外的沉沉夜色。

一幅以金融为血脉、以工程为筋骨、救当前之灾、奠未来之基的壮阔画卷,在苏家核心人物的共同推动下,正式在晋城这片干渴的土地上,拉开了帷幕。

苏鸿儒的目光缓缓扫过三个儿女,最后,落在了安静坐在炕沿、晃悠着小短腿的林砚身上。

他放下茶盏,瓷盖与杯沿发出清脆的磕碰声,在突然安静下来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

“砚儿,”苏鸿儒的声音低沉而郑重,一字一顿地问道,“如今已无外人。你先前跟你娘所言的五百万两,此刻,是否可以告诉姥爷和你舅舅、娘亲,它究竟,藏在何处了?”

此言一出,苏伯钧、苏承勇、苏婉贞三人的呼吸都为之一窒!

所有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林砚身上。

五百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