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教育?”
这两个字从叶凡嘴里轻飘飘地吐出来,砸在金銮殿上,却比刚才那“十税三”的商税还让百官头晕目眩。
老臣陈源刚刚撑着膝盖,从地上颤巍巍地站起来,听到这话,腿一软,差点又跪了回去。
他旁边的几名旧臣,连忙扶住了他。
“陈大人,您挺住!”
陈源扶着同僚的胳膊,嘴唇哆嗦着,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修路,养兵,减税,抄家……这位陛下的每一个动作,都像一柄巨锤,砸在他们这些旧时代的人心上。
现在,他还要办教育?
这是嫌国库的钱太多,烧得慌吗?
大殿里,一片嗡嗡的议论声,像一群被捅了窝的马蜂。
“办教育?怎么个办法?难道要朝廷出钱,开办官学?”
“开什么玩笑!如今识字的,十不存一。去哪儿找那么多先生?”
“就算有先生,这笔钱,谁来出?刚抄了家,国库是满了,可也不能这么折腾啊!”
龙椅上,叶凡对
满朝文武,只有她,从始至终,都保持着冷静。
柳清歌果然没有让他失望。
她从队列中走出,躬身一拜。
“陛下,兴办教育,乃是开启民智,强国之基,臣,万分赞同。”
这话一出,陈源等人差点一口气没喘上来。
柳首辅,您怎么也跟着陛下一起疯了!
柳清歌没理会身后的目光,她抬起头,直视叶凡。
“然,此事非一蹴而就。臣,有三问。”
“讲。”叶凡做了个手势。
“第一问,师资何来?”柳清歌的声音清晰而又冷静,“大夏疆域辽阔,若要广开学堂,所需教习,何止万千。
如今,天下识字之人,大多出自世家门阀,或是隐于山林。这些人,或不屑,或不愿。这第一批先生,从何而来?”
“第二问,校舍何建?”
“开办学堂,便需屋舍。小则三五间,大则数十间。要在全国各地铺开,这笔开销,不亚于再修一条驰道。钱,从何处出?”
“第三问,教材何编?”
“各地私塾,所学驳杂不一。若要推行官学,则教材必须统一。由谁来编?以何为准?
这关系到我大夏未来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人心向背,不可不慎。”
柳清歌这三问,问得极有水平。
每一问,都切中要害,都是最现实,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叶凡。
连苏清影都忘了继续盘算她的小金库,蹙着眉,觉得柳清歌说得有道理。
这事,比算账可难多了。
叶凡听完,笑了。
他从龙椅上站起,缓步走下御阶。
“清歌这三问,问得好。”
他走到柳清歌面前,先回答了第三个问题。
“教材,朕亲自来编。”
他看向江灵儿的方向。
“工部负责将朕编好的教材,用最快的速度,印刷一百万册!朕要让大夏的每一个孩子,读的书,认的字,都是一样的!”
接着,是第二个问题。
“校舍,也不难。”叶凡的目光扫过那些面如死灰的旧臣,“朕刚刚抄没了三十七家逆贼。
他们在各地的府邸、别院、庄子,数不胜数。收拾出来,稍微改改,不就是现成的学堂吗?”
“至于钱,”他看向苏清影,“苏尚书,朕的国库,缺钱吗?”
苏清影一个激灵,连忙摇头,把脑袋晃得像拨浪鼓。
“不缺!一点都不缺!”
“好。”叶凡最后看向柳清歌,“现在,只剩下第一个问题了。老师,从哪里来。”
他环视大殿,目光落在那些新提拔上来的,还有些拘谨的幽州学子,和刚刚被任命的李默等人身上。
“朕的学生,还有朕刚刚任命的这些新科官员,就是第一批老师!”
“传朕旨意!”叶凡的声音,陡然提高。
“凡幽州学堂出身,及此次新任命之官员,皆有举荐‘教习’之责!凡被举荐者,无论出身,只要考核通过,便可担任官学教习!”
“其薪俸,由国库双倍支付!”
双倍薪俸!
这句话,让不少出身贫寒的年轻官员,眼睛瞬间亮了。
当官,为的是光宗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