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内柳清歌躬身而立,将一份刚刚拟定的名单呈上御案。
她身上的首辅朝服穿得一丝不苟,整个人像一柄收在鞘中的利剑,锋芒内敛。
“陛下,幽州传来密报。第一批一百名学子的人选已经敲定,皆是各学堂考核最优者。
臣已安排妥当,他们会伪装成三支不同的商队,携带皮货丝绸,分批入京。预计一月之内,便可全部抵达神京。”
叶凡嗯了一声,拿起那份名单扫了一眼,上面的人名他大多陌生,但他相信柳清歌的眼光。
“他们入京后的身份和去处,都安排好了?”
“回陛下,都已安排妥当。”
柳清歌的声音平稳,“皆是六部九卿之中,不甚起眼的胥吏、主簿助理、乃至奉茶杂役。只待时机一到,便可……”
她的话说到一半,停顿了一下。
叶凡抬起头,看向她,“有难处?”
柳清歌没有掩饰自己的忧虑,“陛下,清洗朝堂,更换新血,此乃釜底抽薪之良策。只是……根基不稳。”
“驰道与水利,耗费钱粮如同流水。从大齐和大越敲来的那笔赔款,看着多,可分摊到这等国之大计上,也只是杯水车薪。新收复的几州之地,去年遭了兵灾,秋收近乎于无,百姓尚在温饱线上挣扎。户部的粮仓,已经快见底了。”
她深吸一口气,说出了最核心的问题。
“国库无粮,则民心不稳。一个饥饿的国度,无法支撑起一场如此彻底的换血。一旦地方上因为缺粮生乱,我们所有的布置,都可能功亏一篑。”
叶凡放下了手里的名单,他看着柳清歌,脸上没有半点意外。
他从御案后站起身,绕过书案,走到大殿一角。那里,放着两个不起眼的,用厚布盖着的藤筐。
他伸手,掀开了其中一个藤筐上的布。
“清歌,你这阵子,光想着怎么跟那些世家斗法,算计朝堂,是不是忘了,咱们幽州,当初是怎么起来的?”
柳清歌顺着他的目光看去。
藤筐里,装着一堆疙疙瘩瘩,沾着泥土的块状根茎,长相实在谈不上好看。
而在另一个筐里,则是一些表皮呈红紫色,长条形的块根。
柳清歌的瞳孔,在一瞬间收缩到了极致。
她整个人僵在原地,死死地盯着那两个藤筐,仿佛看到了什么神迹。
那双刚刚还在为国库钱粮而忧心忡忡的眼睛,此刻,爆发出一种难以置信的光彩。
她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
“这……这是……土豆!和红薯!”
那一瞬间,所有关于钱粮的忧虑,所有对未来的不安,都烟消云散。
叶凡拿起一个土豆,在手里抛了抛,笑了。
“看来还没忘。”
柳清歌快步走到藤筐前,伸手拿起一个红薯,那粗糙的触感,和记忆里的一模一样。
“臣怎么敢忘!”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臣记得,在幽州试种之时,此物不挑土地,山地贫田皆可生长。且亩产……亩产是麦粟的十倍不止!”
“有了它,大夏何愁无粮!百姓何愁饥饿!”
她终于明白,这位陛下真正的底牌,从来不是什么霹雳弹,也不是那百万雄师。
而是这些,能让天下所有人都吃饱饭的东西。
叶凡将手里的土豆扔回筐里,发出沉闷的声响。
“这些,是朕命人从幽州挑选出的最优良的种。足够我们在神京附近,开辟出一片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