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清晨,阮糖刚踏进实验室,就察觉到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氛。
赵圆凑过来,压低声音,
“糖糖,今天一大早,院里领导来了电话,说是要成立一个什么专家评估组,下午就到。”
陈老坐在角落的椅子上,脸色不太好看,
“评估?
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这个时候来。
我看,是有人坐不住了。”
寒云歇放下手中的报告,眉头微蹙,
“我打听过了,评估组的组长是刘院士。”
“刘振山?”
陈老猛地抬头,“他不是早就半退休了吗?
怎么会是他?”
阮糖放下包,神色平静地打开电脑,
“刘院士怎么了?”
“刘振山是林永昌的大学同窗,”
寒云歇解释道,声音里带着几分凝重,
“两人私交甚密,而且,他向来以‘严谨’著称,在学术圈里是出了名的挑剔。”
陈老冷哼一声,“什么挑剔,就是爱挑刺!
特别是对年轻科研人员,严苛得近乎刁难。
他那个组里,不知道逼走了多少有才华的年轻人。”
阮糖敲击键盘的手顿了顿,抬眼看向窗外。
天空阴沉,乌云低垂,一场秋雨似乎即将来临。
“该来的总会来。”
她轻声道,语气里听不出什么情绪。
下午两点,评估组准时抵达。
刘振山走在最前面,年约六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锐利如鹰。
他身后跟着五六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个个表情严肃。
简单的寒暄后,刘振山直接切入主题,
“阮小姐,我们这次来,主要是对‘盘古’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进行独立评估,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希望你们能全力配合。”
“当然。”
阮糖点头,神情自若,“各位老师想了解哪方面的情况?”
刘振山扶了扶眼镜,“先从最基础的理论模型开始吧。
我注意到,你们在第三篇预印本论文里提出的那个核心公式,推导过程似乎有些……跳跃。”
他用了“跳跃”这个词,但在场的人都明白其中的潜台词——他认为推导不严谨,甚至有杜撰的嫌疑。
实验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
赵圆脸色涨红,刚要开口反驳,被陈老用眼神制止。
阮糖却只是微微颔首,走到中央的控制台前,调出复杂的模型界面。
她甚至没有去看准备好的演示文稿,直接拿起电子笔,在巨大的交互屏上开始书写。
“刘院士指的是公式(7)到公式(9)的转换过程吧?”
她的声音清晰而平稳,笔尖在屏幕上流畅地划过,留下一行行优美的数学符号,
“这里确实省略了几个中间步骤,主要是为了论文的可读性。
完整的推导是这样的……”
她一边书写,一边讲解,语速不快,但逻辑极其严密,每一步变换都给出了充分的理由和引证。
评估组的其他专家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有人甚至拿出本子记录起来。
刘振山面无表情地听着,直到阮糖讲完,他才缓缓开口,
“就算推导过程没有问题,但这个模型的有效性,需要经过大量极端条件下的模拟测试来验证。
你们做了多少?”
“目前已完成百分之八十七的预设测试场景。”
阮糖切换屏幕,调出测试数据汇总,
“这是部分结果,与模型预测的吻合度超过百分之九十九点三。”
刘振山仔细翻阅着数据,半晌,抬起头,目光扫过实验室里的设备,
“这些数据,都是在你们现有的实验装置上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