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济尔哈朗现在反倒不急着开始攻城了,他决定稍缓攻势,让手下的军队好好休整一番,然后再一鼓作气,拿下王京。
这主要也是因为济尔哈朗看得出,他手下的大军经过马不停蹄地一路征战,此时也确实十分疲惫了。
此番南下征伐朝鲜,济尔哈朗打的是“闪电战”,主打一个“快”字,这也十分符合八旗军的作战习惯,但弊端就是缺乏休整和补给,难以持久,眼前的王京是个硬骨头,若是再让早已疲惫不堪的军队去强攻王京,那么很可能会栽跟头。
济尔哈朗还是谨慎的,他认为越是到了最后的紧要关头,自己越是要稳扎稳打,不能心急,心急可是吃不了热豆腐的!
可是,济尔哈朗恐怕万万难以想到,也正是因为他的谨慎,让他错过了攻克王京的好机会,也导致他在即将成功的最后关头功亏一篑,折戟沉沙!
此时,收到京师命令的辽东军队已经出动,洪金盛在此之前早就接到了吕振东发来的军令,把部队集结到了明朝边境的鸭绿江沿岸,所以压根儿就不用再调兵遣将,而是可以直接渡江进入朝鲜国境内。
洪金盛打着明军的旗号,因而朝鲜国边境的守军自然不会阻拦,便是他们还没有接到明军派兵入朝来援的消息,但出于对大明天然的信赖和亲近,自然不会认为明军是来者不善,而定然是来帮助朝鲜的。
所以明军从入朝至南下这一路上,都没有受到任何朝鲜军队的阻拦,而只有沿途朝鲜军民的热烈欢迎,其实朝鲜国上下现在的想法都是一样的,他们都知道,这世上现在能够救朝鲜于危亡的,就只有大明,所以明军的到来对他们而言,简直就与救世主来了一样!
洪金盛本来还做好了一些应对误会的准备,比如朝廷的旨意之类的东西,但现在这些准备都已经用不上了,行军的速度也远超他的预期,短短三日,他便过义州、定州、安州,直达平壤。
过了平壤,便可穿越平安道,进入黄海道,黄海道的大路更多,远不像平安道这般山路曲折,所以接下来行军速度势必更快,过了凤山和黄州,便可直奔开城而去,进入京畿道。
洪金盛预估,最多再用三天时间,大军就能抵达开城,而过了开城和碧蹄,便是王京,就能找到驻扎在王京城前,从沈阳逃过来的建奴部队了!
另一方面,金尚宪此时也已经返回了朝鲜,不过他并没有直接前往王京,而是先去了江华岛,因为接下来要成为新任朝鲜国王的凤林大君李淏,此时就在江华岛上避难。
为了确保履行向大明承诺的诸项条件,首先就要先保证朝鲜国王权的平稳交替,所以金尚宪打算先把李淏扶上王位,然后再由李淏行国王事,下王令以执行大明之诸项旨意,这才是最稳妥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