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104.停战议和(1 / 2)

所以自然也就得出了一个符合他自身认知,但却未必客观、正确的结论,那就是自己可以依靠兵力优势来战胜大明的“南京军”!

多尔衮粗略算了一下,现在这京师之中尚有八旗军近两万,绿营军近五万,兵力合计七万有余;

陕北的阿济格所率兵马亦比之出兵之时增多数倍,八旗军和绿营军加在一起少数也有二十万;

山西的叶臣手下的兵马是少了些,却也不下五万!

如此算来,便是保守估计,大清如今可以集结的兵力便有不下三十万之众,而大明那“南京军”总共也不过只有三万而已,三十万对三万,优势在我!

想到此处,多尔衮已经不自觉地挺起了胸膛,坐直了身子,从方才的颓丧之中重新振作了起来。

但打仗不是纸上谈兵,多尔衮从未亲眼见识过澳明军队的厉害,只是如此想当然地以自己的认知去推算,认为可以靠数量优势来抹平双方之间的实力差距,属实有些太过主观了。

更不要说,在算这笔账的时候,他认为是保守估计,但实际上却含有很大的水分,如此一来,估算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就会天差地别。

比如说京师之中这七万兵马,其中两万八旗军,一万是多尔衮麾下的正白旗,另外不足一万是从山东逃回来的残兵败将,这些人都是被澳明军队打出了心理阴影的,还能不能再有胆子去跟澳明军队作战都是要打个问号的!

至于那五万绿营军就更靠不住了,这些人除了清军从山海关赶来京师的途中招降俘虏的明军之外,主要就是投降的京师三大营,这京营早已腐败透顶,能战者百不存一,空有虚名,清军接下了这个烂摊子,却还如获至宝,将其作为拱卫京师的绿营主力。

再比如说阿济格和叶臣所率的两支部队,其中八旗军加在一起也不过五万,其余都是绿营军,主要是原本宣府、大同二卫的明军,这些明军数量庞大,成分单一,本就不是建奴能够轻易约束得了的。

而且,因为宣府、大同二卫的明军都曾参与过支援辽东,以及在建奴入塞之时拱卫京师的作战,与建奴素有仇怨,所以心中都是对建奴仍然怀揣敌意的。

如今他们被迫随主帅投降清军,清军让他们跟着一切打大顺,灭闯逆,他们尚且还能勉强接受,可若是要让他们去跟明军作战,恐怕他们就未必会心甘情愿了!

毕竟他们虽然对大明朝廷颇为不满,但跟现在的建奴比起来,大明朝廷都变得美好了起来,同样都是缺粮少饷,但至少跟着大明朝廷混的时候,他们还不至于丧失人权。

在建奴这儿,当兵打仗都要被分成三六九等,满八旗是第一等,蒙八旗和汉八旗是第二等,他们是最低等,完全就没被当人看,他们这心里能不憋屈?

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之下,就算是阿济格和叶臣手底下的兵马再多,真正可用可靠的,却也只有那五万八旗军而已。

如此细细算来,多尔衮估算的那三十万大军可不就得大打折扣了,能用的兵马连三分之一都不剩了。

若是细细想来,多尔衮也未必不能想到这些,只是他压根儿就没有细想此事,因为他本就没有打算真要调动所有兵马与明军决战,而是在盘算着与明军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