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如此!”
冯勇胜缓缓点头,随即掐指一算,“若是如此说来,建奴之一旗兵马不过七千五百人,八旗加在一起也才六万,只这六万兵马,大明都应付不来?”
刘肇基听闻此言不禁咧嘴苦笑:“这里面也有诸多原因吧,虽论及兵力,我大明说是百倍于建奴也不算夸张,只是朝廷起初并没有把建奴放在眼里,自然也不可能以举国之力讨伐之。
却不成想,纵虎为患,这建奴竟逐渐做大,转眼间竟然已经从疥癣小疾变成了心腹大患,可彼时国内天灾人祸不断,此消彼长,朝廷再想要将建奴消灭,已然是有心无力了。”
体量越大,负担越重,冯勇胜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并不想刨根问底探究大明败亡的原因,只想搞清楚建奴的底细。
刘肇基身为大明的臣子,自然也不便多说其他,言尽于此,转而拉回了正题,“而且,这建奴的兵力也不能像冯将军那般计算,虽然建奴的八旗军创立之初,确实只有五六万的兵力,但随着建奴日益壮大,各旗之下的牛录数量早已超出规制。
而且,后来建奴征服鞑靼诸部,又设立了蒙古八旗,掳掠我大明百姓,俘虏招降我明军将士,编为了汉八旗,其兵力早已今非昔比。
虽然便是那八旗军的编制扩张为最初的三倍有余,兵力亦无法与我大明相比拟,但‘羸卒数万难敌精锐三千’啊,仅凭数量优势,可是打不了胜仗的!”
说到此处,刘肇基已经把话头引到了眼下,也有些收不住嘴了,顺势就把心里话给秃噜了出来:“如今驻扎在那济宁城的,可是那奴酋的长子豪格,其麾下之正蓝旗乃是八旗中的精锐,便是我军之兵力数倍于敌,亦不可小觑啊!”
冯勇胜听到此处,自然已经听出了刘肇基的意思,很显然,刘肇基并不认同自己所提议的“以攻为守”之策,应该还是更加倾向于据城坚守。
不过冯勇胜提议‘以攻为守’,主动进攻,可不是立功心切,急于求成的冒进之举,而是经过冷静分析和深思熟虑的。
冯勇胜说起话来就没有刘肇基那么多顾虑了,毕竟澳明军队开会的时候,也经常会有分歧,但是大家从来不会因为存在分歧而急眼,而是各抒己见,言明利弊,如此才能碰撞出最优的作战方案。
习惯使然,冯勇胜自然是有话直说的,“我理解刘将军你心中的顾虑,承蒙刘将军刚才为我耐心讲解了八旗军的由来与底细,我已知道眼下我们所面对的这支正蓝旗部队实力不俗,是建奴最早建立的八旗之一,是一支真正的精锐。
但是,我要说的是,我们澳明禁军部队也不是吃素的,同样是澳明帝国精锐中的精锐,既然双方都是王牌部队,那就狭路相逢勇者胜,看看到底谁的拳头更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