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发走了钱谦益等人,朱胜机把玩着桌上的茶碗儿,也琢磨起左懋第的这封奏疏来。
按理说,如今建奴在关内立足未稳,又忙着追剿大顺,不应该这么急着与南京方面翻脸宣战才是。
多尔衮为了稳住南京的大明残余势力,一直都在想方设法地放烟雾弹迷惑视听,在双方合作之事上也含糊其辞地吊着大明官员们的胃口,怎么如今就突然转了性,态度变得如此强硬起来?
朱胜机推测,多尔衮态度的突然转变,很可能是受到了之前自己与马士英等人之战的影响。
在此之前,多尔衮一直都摸不清南京方面的底细,认为长江以南幅员辽阔,财赋充盈,定然实力强悍,故而才不敢轻举妄动。
但如今,自己与马士英等人开战,却让建奴看到,大明南京朝廷的内部并不团结,而且,想必对江南虎视眈眈的多尔衮定然也一直在密切关注着此战之始末。
便是情报获取困难,他多少也应该已经探听到,南京方面自相残杀,明军之伤亡不下十数万。
加之马士英败逃,又带走了凤阳府的兵马和江防水师,想必南京方面定然早已兵力空虚,元气大伤!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多尔衮对南京的态度突然变得强硬,似乎也就一点儿都不奇怪了,而且不仅如此,朱胜机推测,多尔衮很可能还会提前发兵南下。
不过,多尔衮是否会提前发兵南下,对于朱胜机而言其实并没有什么影响,便是如今澳洲的兵马未到,仅凭手中这一万禁军部队,也足以抵御南下的建奴。
而且,多尔衮想要提前发兵南下,朱胜机还迫不及待地想要发兵北伐呢,谁先动手还不一定呢!
自朱胜机的旨意通过内阁传达百官之后,百官自是再不敢妄议“联虏平寇”之事,便是那些被吓破了胆子,想要向建奴乞和的,此时也都把这想法压在了心底,不敢提及。
至于朱胜机所说的北伐之事,他们自然也同样不抱乐观态度,那建奴毕竟与马士英之流不同,自万历一朝至今,朝廷平辽已有数十年,不仅都未能剿灭建奴,反倒是眼睁睁看着建奴一日比一日强大,岂是如今朱胜机说平就能平了的?
一个建奴尚且都不是能够轻易对付得了的,就更不要提什么“把建奴和闯逆一并收拾”了,这话在百官听来,简直就如同天方夜谭一般。
不过皇帝年轻气盛,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你也总不能连个牛逼都不让人家吹吧?
他们也都不是傻子,皇帝如今既然已经决意要北伐建奴,他们自然也不会自讨没趣,非要去忤逆圣意,他们相信,等朱胜机在建奴那边碰了壁,自然也就老实了,到时候再劝他与建奴和谈不迟。
百官在此事上达成了默契,心里也总算是不再像之前那般惶恐忐忑,事到如今,也只有先管好眼前的事儿,走一步看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