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穿成老鸨:我爆改怡红院 > 第348章 泉州探证遇盯梢,苏湄觉醒揭阴谋

第348章 泉州探证遇盯梢,苏湄觉醒揭阴谋(1 / 2)

乔章林点头,将抄录好的证词贴身藏进官服内袋。

“多谢刘掌柜和张老伯,今日之恩,乔某记在心里。”

“等查清此案,我定会为泉州百姓讨个公道。”

几人刚走出院,就见巷口有个穿灰布短打的厮在徘徊。

那厮瞥见他们,眼神慌乱地转开,随即转身往知府衙门的方向快步跑去。

乔章林心里一紧。

他不敢耽搁,连忙跟着刘兴义往城外赶,脚步比来时快了许多。

城外客栈的烛火昏暗摇曳,乔章林坐在桌前,摊开老船夫的证词反复翻看。

想起于清煊白天嚣张的模样,想起密函里“百姓饿死可归罪于天灾”的冷酷字眼,他心里的信念反而更坚定了。

他拿出笔墨纸砚,给时念写回信,把泉州的遭遇一五一十地写下来。

从管事拒见、于清煊阻挠,到老船夫揭露凿船真相,字字详实。

最后,他顿了顿,又加了句:

“于清煊已派人往盛京给于国公送信,恐是要对我们动手,后续查案需多加防备。”

窗外的海风卷着浪花,狠狠拍在岸边的礁石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像是在为这场迟到了数年的正义,敲着沉重的鼓点。

乔章林握着笔,指尖因用力而泛白。

接下来的查案之路只会更难,于家的反扑、朝堂的博弈,都会成为阻碍。

可只要能还泉州百姓一个公道,能让那些枉死的人瞑目,再难他也得扛下去。

*

静秀宫。

苏湄坐在案前,浑身却冰凉一片。

案上摆着一封未封口的密函。

这是她方才去静妃寝宫取“泉州海贸卷宗”时,无意间在梳妆盒底层发现的。

她本以为这是查案的关键证据。

可拆开一看,里面的内容却像一盆冰水,从头顶浇到脚底,让她浑身发冷。

【苏家案无需深究,重点在于拉拢泉州海商,掌控海贸控制权。

待五皇子在泉州站稳脚跟,再酌情处理于国公残余势力,切勿因失大。】

密函上的字迹是静妃亲信的手笔,可每一个字都透着赤裸裸的功利,没有半分对苏家冤屈的在意。

苏湄攥着信纸,指节用力到泛白,眼前突然闪过多年前的泉州码头。

父亲站在苏家船队的船头,笑着对她:

“湄儿,等这批货安全送到,爹就带你去盛京看雪,让你瞧瞧那繁华的天子脚下。”

可没等船队返程,就传来了“遇风浪失事”的消息。

那一夜,她去了城外的寺庙还愿,庆自己终于拿到了和离书,离开了那吃人不吐骨头的一家人。

也是因此,苏家满门,最后活下来的,只有她一个和两位已经嫁作人妇的堂妹。

这些年,她隐姓埋名入宫,忍辱负重跟着静妃,以为终于找到了能为苏家报仇的靠山。

静妃“南沥仁厚,定会还苏家一个清白”,她便信了;

静妃让她潜伏在皇后身边当眼线,冒着被发现的风险收集证据,她也照做了。

可现在她才知道。

在静妃眼里,苏家的冤屈不过是争权夺利的工具,泉州海贸的控制权,比人命还重要。

“苏嬷嬷,娘娘让您把取来的卷宗送过去。”

门外传来宫女的声音,带着几分不耐的催促。

苏湄猛地回神,连忙把密函折成块,塞进袖口的夹层里。

她走到铜镜前,理了理领口,看着镜中脸色苍白、眼底满是疲惫的自己。

她以为自己是遇到了真正怜弱的强者。

可现在,她才发现,自己不过一直是棋子。

“知道了,这就过去。”

她应了一声,脚步却没往静妃的寝宫走,反而绕着宫墙,往偏僻的侧门去。

出宫的路走得格外漫长,苏湄攥着密函,手心的汗把信纸浸得发潮。

她忽然想起时念,她拒绝五皇子拉拢时的话:

“怡红院的根基在民间,不在朝堂,我要的是能安心过日子,不是依附皇权争来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