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穿成老鸨:我爆改怡红院 > 第259章 城西督建谋新馆,匠意民心两相宜

第259章 城西督建谋新馆,匠意民心两相宜(2 / 2)

“可我们今早仔细瞧了,那地儿背后就是学源街。”

“那街上除了盛京书院,还有两家蒙学私塾,每日辰时到未时,满街都是背书的孩童。”

“后厨的油烟大,灶火声也吵,若是建在这儿,怕是会扰了孩子们读书。”

他顿了顿,又指着空地西侧,眼里带着几分斟酌:

“不如把后厨改到这儿?”

“西侧靠巷口,离学源街远,既不扰人,往后运食材也方便。”

“巷口就是菜市,比绕到学源街近半里地,也省不少力气。”

时念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西侧确实挨着僻静的巷。

除了偶尔过个挑担的货郎,平日里没什么人,比北侧安静得多。

若是后厨的油烟和噪音扰了学子们读书,反倒违了她想建“文化歇脚地”的初衷。

“张师傅考虑得周到,就按您的改。”

时念点头,手指在图纸上比划着调整位置。

“后厨的尺寸不用变,只是后门得往巷口挪两丈,免得挡着路人过身。”

“另外,排烟的烟囱得用青砖砌,至少三丈高,再往西边偏些,确保油烟飘不到学源街去。”

张师傅连忙应下,从怀里掏出炭笔,在图纸上飞快修改。

“您放心!烟囱我们用三层青砖砌,里层还会抹上细泥,既耐烧又排烟快。”

“后门也按您的挪,到时候装个厚实的木门,平时锁着,运货时再开,不占地方。”

旁边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匠人凑过来,脸上带着点拘谨:

“时老板,还有个事想跟您。”

“读书区的窗户若是按原计划朝东开,辰时的太阳斜照进来,书页上的字会被晃得看不清,看书久了还伤眼。”

“不如改成朝南开?南边光照匀,既亮堂又不晒,冬天还能晒着太阳看书,暖和。”

时念顺着他的话看向图纸上“读书区”的标注,确实没考虑到晨晒的问题。

她忍不住笑了笑,语气更温和:

“就按你的改,朝南开,窗户做木格的,夏天能支起来通风,冬天糊上油纸,又挡风又亮堂。”

匠人们见时念不摆老板架子,还肯认真听他们的建议,讨论的兴致顿时更高了。

有人提“戏曲区的座椅得做矮些,后排的人才能看清戏台”;

有人“诗签墙得用耐潮的柏木,免得梅雨季受潮发霉”;

还有人建议“在戏台旁留个角门,方便戏子上下场,不用绕着观众走”。

时念都一一记在心里,偶尔还补充几句。

比如“女宾专区多隔出两个间,方便带稚童的夫人,孩子闹起来也不扰旁人”。

张珂源在旁看着,忽然觉得时念不是在“建场子”,而是在“搭一个能让人安心待着的家”。

讨论完图纸已是正午,秋阳晒得人微微发热。

工人们领了加发的铜板,又接过吴婶让人送来的红糖馒头,揣在怀里笑着离开。

张师傅拿着修改后的图纸,跟时念确认好明日开工的细节,才带着徒弟们离开。

往回走的马车上,张珂源翻着账本,手指在数字上敲了敲,忍不住道:

“念姐,算上额外加的工钱、楠木的差价,还有改图纸要多买的青砖,这阵子的开销比最初预算多了四百多两。”

时念望着窗外掠过孔迩街。

几个穿儒衫的学子正抱着书往书院走,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背诗。

她淡淡道:“值得。”

“这场子不是只开一年半载,是想让它立住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

“让盛京人想起听戏、读书,第一个就想到这儿。”

“材料好、设计合理,往后少出故障,也少扰着旁人,眼下多花些银子算什么?”

张珂源没再话,只是在账本上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