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华唱:“杨延辉坐宫院。”
“哈呀呀,怎么唱这个?这是‘奴心未死’!”汪林嘲笑他。
在报纸上就是因为旧剧才开笔战。郎华自己明明写着,唱旧戏是奴心未死。
并且汪林耸起肩来笑得背脊靠住暖墙,她带着西洋少妇的风情。4程女士很黑,是个黑姑娘。
4 神态描写
抓住汪林的“笑”来勾勒人物,寥寥几笔,便将她的风情描摹出来,这便是大家用笔的妙处。
又过几天,郎华为我借一双滑冰鞋来,我也到冰场上去。程女士常到我们这里来,她是来借冰鞋,有时我们就一起去,同时新人当然一天比一天熟起来。她渐渐对郎华比对我更熟,她给郎华写信了,虽然常见,但是要写信的。
又过些日子,程女士要在我们这里吃面条,我到厨房去调面条。
“……喳……喳……”等我走进屋,他们又在谈别的了!
女士只吃一小碗面就说:“饱了。”
我看她近些日子更黑一点,好象她的“愁”更多了!她不仅仅是“愁”,因为愁并不兴奋,可是程女士有点兴奋。我忙着收拾家具,她走时我没有送她,郎华送她出门。
我听得清楚楚的是在门口:“有信吗?”
或者不是这么说,总之跟着一声“喳喳”之后,郎华很响的:“没有。”
又过了些日子,程女士就不常来了,大概是她怕见我。
程女士要回南方,她到我们这里来辞行,有我做障碍,她没有把要诉说出来的“愁”尽量诉说给郎华。她终于带着“愁”回南方去了。5
5 留白式结尾
开篇写程女士来,结尾写程女士走,整个故事显得十分完整。然而,作者说程女士带着“愁”而走,她的“愁”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此时的一笔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这就是留白式结尾的好处,言有尽而意无穷。
阅读赏析
萧红曾和知名作家萧军相恋,二人在哈尔滨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在这期间,萧红写下了一系列带有自传性色彩的散文,结集为《商业街》,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刚一开篇,作者就借郎华的视角引出南方姑娘程女士:“新认识一个朋友,她从上海来,是中学生。过两天还要到家里来。”令人对程女士产生浓浓的好奇。紧接着,视角又转入到“我”这里,以“我”之眼描写程女士,抓住了其外貌和语言,将程女士的漂亮鲜活地凸显出来。之后,视角又忽然转到另一位女性汪林那里,一句“我们在舞场里认识的”,令人对程女士又有了新的认知。本文的篇幅虽不长,但如此叙事视角的转换,令程女士这个人物形象显得十分丰满,使人印象深刻。这样写人的范例,我们不妨在写作中也学着使用。
阅读延伸
1.程女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文章最后说“她终于带着‘愁’回南方去了”,你觉得程女士的“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