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死了的时候(2 / 2)

我走的那天也是和我回来那天一样,白色的脸的轮廓闪现在玻璃窗里。

在院心我回头看着祖父的面孔,走到大门口,在大门口我仍可看见,出了大门,就被门扇遮断。

从这一次祖父就与我永远隔绝了。虽然那次和祖父告别,并没说出一个永别的字。我回来看祖父,这回门前吹着喇叭,幡杆挑得比房头更高,马车离家很远的时候,我已看到高高的白色幡杆了,吹鼓手们的喇叭怆凉的在悲号。马车停在喇叭声中,大门前的白幡、白对联、院心的灵棚、闹嚷嚷许多人,吹鼓手们响起乌乌的哀号。5

5 场景描写

高高的白色幡杆、怆凉的喇叭悲号、白对联、院心的灵棚、闹嚷嚷许多人渲染出一种极度悲伤的氛围,在如此氛围的烘托下,作者此时的悲伤也恰如吹鼓手们吹起的哀号,直刺人心。

这回祖父不坐在玻璃窗里,是睡在堂屋的板**,没有灵魂的躺在那里。我要看一看他白色的胡子,可是怎样看呢!拿开他脸上蒙着的纸吧,胡子、眼睛和嘴,都不会动了,他真的一点感觉也没有了?我从祖父的袖管里去摸他的手,手也没有感觉了。祖父这回真死去了啊!

祖父装进棺材去的那天早晨,正是后园里玫瑰花开放满树的时候。我扯着祖父的一张被角,抬向灵前去。吹鼓手在灵前吹着大喇叭。

我怕起来,我号叫起来。

“咣咣!”黑色的,半尺厚的灵柩盖子压上去。

吃饭的时候,我饮了酒,用祖父的酒杯饮的。饭后我跑到后园玫瑰树下去卧倒,园中飞着蜂子和蝴蝶,绿草的清凉的气味,这都和十年前一样。可是十年前死了妈妈。妈妈死后我仍是在园中扑蝴蝶;这回祖父死去,我却饮了酒。6

6 以乐景写哀情

开花的玫瑰树、飞着的蜂子和蝴蝶、清凉味的绿草,这应该是多么欢乐的风景啊!然而,欢乐的风景仍在,亲爱的祖父却再也回不来了。作者以乐景衬托自己如今失去祖父的悲痛,无限哀伤扑面而来。

过去的十年我是和父亲打斗着生活。在这期间我觉得人是残酷的东西。父亲对我是没有好面孔的,对于仆人也是没有好面孔的,他对于祖父也是没有好面孔的。因为仆人是穷人,祖父是老人,我是个小孩子,所以我们这些完全没有保障的人就落到他的手里。后来我看到新娶来的母亲也落到他的手里,他喜欢她的时候,便同她说笑,他恼怒时便骂她,母亲渐渐也怕起父亲来。7

7 插叙

写祖父却插入对父亲的描写,将父亲的严厉、冷漠刻画得入木三分,从侧面烘托出祖父对“我”的温暖的可贵。如此一笔,读者更能够体会到作者因失去祖父的悲痛。

母亲也不是穷人,也不是老人,也不是孩子,怎么也怕起父亲来呢?我到邻家去看看,邻家的女人也是怕男人。我到舅家去,舅母也是怕舅父。

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世间死了祖父,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了。

我饮了酒,回想,幻想……

以后我必须不要家,到广大的人群中去,但我在玫瑰树下颤怵了,人群中没有我的祖父。

所以我哭着,整个祖父死的时候我哭着。8

8 叙述

作者在前文反复诉说着祖父对“我”的好,给“我”带来的爱与温暖,因此她此处的“哭着”,用词虽简单,却将她失去祖父的悲伤完完全全释放出来。

阅读赏析

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 ”的萧红出身于黑龙江呼兰河县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她曾在作品中提到过自己的童年生活:她的父亲粗暴冷漠,对她从不假以辞色;八岁后生母亡故,继母对她也是冷言恶色。可以说,萧红的童年是缺爱的,而唯一带给她温暖的就只有祖父了。祖父教她背诗,陪她玩耍,在她难过时给她安慰,祖父就是她童年唯一的阳光。了解了萧红的这些经历,我们就更能理解她在本文中所说的“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象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

关于本文的写作,必须要提的便是一个“真”字。全文朴实无华,所撷取的也都是寻常生活的点滴,如祖父用黄金色的橘子安慰她,大冬天陪胆小的她去上茅厕,这些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过的,事小而情深,将祖孙间的亲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祖父死后,作者看祖父的脸,摸祖父的手,一句“祖父这回真死去了啊”又刻画出了她对祖父去世的不敢置信,真挚动人。“祖父装进棺材去的那天早晨,正是后园里玫瑰花开放满树的时候。”“饭后我跑到后园玫瑰树下去卧倒,园中飞着蜂子和蝴蝶,绿草的清凉的气味,这都和十年前一样。”这些对当时真实场景的描述,渲染出物是人非的凄凉,作者心中的悲痛也呼之欲出,令人感动不已。人们常说:“文贵于真。”发乎心的真诚表达能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这是萧红的这篇文章给予我们的启示。

阅读延伸

1.“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阅读《祖父的园子》一课,再对比本文,说说“后园”对萧红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