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油烙饼(2 / 2)

爸爸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大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画的花和真的花一样!萧胜每天跟妈一同下地去,回来鞋和裤脚沾得都是露水。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这地方大得很,没遮没挡,跑多远,一回头还能看到研究站的那排房子,迷不了路。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

他有时也去莳弄莳弄他家的南瓜、山药地。锄一锄,从机井里打半桶水浇浇。这不是为了玩。萧胜是等着要吃它们。他们家不起火,在大队食堂打饭,食堂里的饭越来越不好。草籽粥没有了,玉米面饼子也没有了。现在吃红高粱饼子,喝甜菜叶子做的汤。再下去大概还要坏。萧胜有点饿怕了。14

14 叙述 让萧胜这

个小孩子有了“饿怕了”的感觉,暗示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清苦。

他学会了采蘑菇。起先是妈妈带着他采了两回,后来,他自己也会了。下了雨,太阳一晒,空气潮乎乎的,闷闷的,蘑菇就出来了。蘑菇这玩意很怪,都长在“蘑菇圈”里。你低下头,侧着眼睛一看,草地上远远的有一圈草,颜色特别深,黑绿黑绿的,隐隐约约看到几个白点,那就是蘑菇圈。滴溜圆。蘑菇就长在这一圈深颜色的草里。圈里面没有,圈外面也没有。蘑菇圈是固定的。今年长,明年还长。15哪里有蘑菇圈,老乡们都知道。

15 长短句的使用

作者巧妙地采用了长短句组合的形式来写蘑菇圈,读来灵活自然,又趣味十足。此外,作者对蘑菇圈的描写十分细致,也增强了小说的知识性。

有一个蘑菇圈发了疯。它不停地长蘑菇,呼呼地长,三天三夜一个劲地长,好像是有鬼,看着都怕人。附近七八家都来采,用线穿起来,挂在房檐底下。家家都挂了三四串,挺老长的三四串。老乡们说,这个圈明年就不会再长蘑菇了,它死了。萧胜也采了好些。他兴奋极了,心里直跳。“好家伙!好家伙!这么多!这么多!”他发了财了。16

16 心理描写

重复的“好家伙”和“这么多”,将萧胜采到蘑菇时兴奋愉悦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他为什么这样兴奋?蘑菇是可以吃的呀!

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人不是一下饿死的,是慢慢地饿死的。17

17 情绪描写

如今的萧胜知道了奶奶的死因,他的这次流泪,将他对奶奶的想念和渴望报答奶奶而不能够的情绪完整地表现了出来,让读者看到萧胜的懂事。

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他还是到处去玩,去瞎跑。18

18 叙述

萧胜毕竟还是一个孩子,到处玩,瞎跑,是他作为一个孩子的天性。即使是在饥饿中,这种孩子好动、天真纯朴的特性也是无法抹灭的。

大队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起先是拉了一牛车的羊砖来。他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说:“羊砖。”——“羊砖是啥?”——“羊粪压紧了,切成一块一块。”——“干啥用?”——“烧。”——“这能烧吗?”——“好烧着呢!火顶旺。”19后来盘了个大灶。后来杀了十来只羊。萧胜站在旁边看杀羊。他还没有见过杀羊。嘿,一点血都流不到外面,完完整整就把一张羊皮剥下来了!

19 对话

在一问一答间,作者将羊砖的用途很好地展现了出来。这样的描写,远比单纯的叙述要有趣得多。

这是要干啥呢?

爸爸说,要开三级干部会。

“啥叫三级干部会?”

“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三级干部会就是三级干部吃饭。

大队原来有两个食堂,南食堂,北食堂,当中隔一个院子,院子里还搭了个小棚,下雨天也可以两个食堂来回串。原来“社员”们分在两个食堂吃饭。开三级干部会,就都挤到北食堂来。南食堂空出来给开会干部用。

三级干部会开了三天,吃了三天饭。头一天中午,羊肉口蘑臊子蘸莜面。第二天炖肉大米饭。第三天,黄油烙饼。晚饭倒是马马虎虎的。

“社员”和“干部”同时开饭。社员在北食堂,干部在南食堂。北食堂还是红高粱饼子,甜菜叶子汤。北食堂的人闻到南食堂里飘过来的香味,就说:“羊肉口蘑臊子蘸莜面,好香好香!”“炖肉大米饭,好香好香!”“黄油烙饼,好香好香!”20

20 对比

社员的北食堂:红高粱饼子、甜菜叶子汤,干部的南食堂:羊肉口蘑臊子蘸莜面、炖肉大米饭、黄油烙饼,这种对比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令人唏嘘不已。同时,三个“好香好香”,更是直接渲染了这种反差,表达了社员们对南食堂深深的向往之情。

萧胜每天去打饭,也闻到南食堂的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他连闻都没闻过。是香,闻着这种香味,真想吃一口。

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

“他们开会。”

“开会干吗吃黄油烙饼?”

“他们是干部。”

“干部为啥吃黄油烙饼?”

“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21

21 对话

在萧胜与爸爸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萧胜是天真的、好奇的、懵懂的。而爸爸呢?他没办法给儿子一个答案,一句“你问得太多了”写出了爸爸的无奈。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又从柜子里取出一瓶奶奶没有动过的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兑点起子,擀了两张黄油发面饼。抓了一把莜麦秸塞进灶火,烙熟了。22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南食堂里的一样。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别问了。”

22 动作描写

“倒”“取”“启”“挖”“抓”“兑”“擀”等几个动词,形象地展现出妈妈做黄油烙饼的整个过程,这一幕如在眼前。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妈妈的眼睛里都是泪。

爸爸说:“别哭了,吃吧。”

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23

23 情绪描写

作者没有刻意渲染,只是以萧胜此处的痛哭和他对奶奶的一声高喊,将全文的情绪拉到一个**,令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孩子对奶奶的想念。甜的烙饼与咸的眼泪形成鲜明的反差,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空间。

阅读赏析

这篇小说是汪曾祺小说的名篇之一,带有很明显的汪氏风格——散文化倾向。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没有刻意去描写非常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刻意进行人物的塑造,只是通过萧胜这个孩子的眼睛,以一系列看似散漫的场景和细节描写(如奶奶为萧胜做鞋子,奶奶忍着病痛帮萧胜打饭,萧胜和爸爸去新的地方时沿路的风景等)架构全文,在平静的叙事中令读者自己去体会文中亲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此外,这篇小说的线索也很明朗:爸爸送奶奶黄油,奶奶因为舍不得吃,将黄油一直放在柜子里;奶奶去世后,爸爸办完丧事,带萧胜离开时也把黄油装在网篮里;到了爸爸妈妈工作的新地方,妈妈刚开始也将黄油放在柜子里;妈妈因萧胜追问黄油烙饼,最终用黄油给儿子做了烙饼。小说以“黄油烙饼”为题,文中便如此贯穿着“黄油”的“身影”,令小说的脉络显得十分清晰。除了这条线索,文中还有一条线,即“吃”的变化。萧胜在奶奶家的时候,吃的东西由好到坏,奶奶甚至最后被饿死;到了爸爸工作的地方后,吃的东西也是一点点变坏,甚至挨饿。透过这“吃”的变化,当时的社会变动也隐隐地显现了出来,使小说的主题更加突出。这种双线索并行的手法,在小说的写作中并不少见,既让情节安排得更加巧妙,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令小说显得十分丰满。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来讲一个故事,必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阅读延伸

1.作者以萧胜这个孩子的视角来叙事,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作者以“黄油烙饼”为题,表达了怎么样的主题?

3.萧胜的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