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味·耳音·兴趣(2 / 2)

5 事例鲜活

这一段也是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例,寥寥几句对话,不加赘言,就令一个个听不懂方言而懵懂的人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意趣十足。而作者“只得”“又得”的翻译,也让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无奈。

我去看昆曲,《打虎游街》《借茶活捉》……好戏。小丑的苏白尤其传神,我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笑声。邻座是一个唱花旦的京剧女演员,她听不懂,直着急,老问:“他说什么?说什么?”我又不能逐句翻译,她很遗憾。

我有一次到民族饭店去找人,身后有几个少女在叽叽呱呱地说很地道的苏州话。一边的电梯来了,一个少女大声招呼她的同伴:“乖面乖面(这边这边)!”

我回头一看:说苏州话的是几个美国人!

我们那位唱花旦的女演员在语言能力上比这几个美国少女可差多了。

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演员的口味最好杂一点,从北京的豆汁到广东的龙虱都尝尝(有些吃的我也招架不了,比如贵州的鱼腥草);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四川话、苏州话、扬州话(有些话我也一句不懂,比如温州话)。否则,是个损失。

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6

6 戛然而止的收尾

作者先对“口味”与“耳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就在读者以为作者还会再对“兴趣”发表些什么议论时,他却以一个漂亮的收尾“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结束了文章,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同时又不得不随着他的这个戛然而止的收尾而展开深刻的思考,这就是这个收尾的高超之处。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不妨学习作者这样的收尾方式,令自己的文章更具张力。

阅读赏析

汪曾祺先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多数散文有一种“闲话式”的风格,就像一位长者在与读者话家常一样,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娓娓道来。这篇散文就是如此。全篇并没有多么深奥的词汇,也不见多少华丽的词句,作者只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为读者讲述了关于口味、耳音上的几件小事,从而告诉读者“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生活的无限兴趣与热爱。我们很多人在写作的时候总喜欢华丽修饰,其实倒不妨学习一下汪曾祺先生这种朴素的写法。

此外,这篇散文的结构安排也很巧妙。文章要写“口味”“耳音”“兴趣”三方面的内容,作者只在要紧处以几个过渡就达到了文章的贯通,读来井然有序,也彰显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功力。

阅读延伸

1.作者写有的人不吃一些食物,又写有的人听不懂方言,主要是想表达什么呢?

2.请你谈一谈对这篇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