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2 / 2)

“只是因为太凉么?”

“怕它的寿命只有这几天日子罢。”

于是我翻开面子撕烂了的旧黄的历本,去找白露的一天,几时几刻交节。我屈指计算着我的蟋蟀还可以多活几天,不能盼望它不死,只盼望它是最后死的一个。我希望我能够延长这小动物的生命。7

7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心理描写可以让读者透过角色的表象,看到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角色。此处作者还原了自己担忧蟋蟀死亡的心理,表现了童年时对蟋蟀的珍视与怜爱,体现出他的仁爱之心。

早秋初凉的日子,我使用棉花层层围裹着这瓦盘,沙中的草因不见天日枯黄了,我便换上了绿苔。又把米换了米仁。本来我想把它放在温暖的灶间里,转想这是不妥的,所以便只好这样了。

我天天察看这小虫的生活。我时常见它头埋在洞里,屁股朝外。是避寒么,是畏光么?我便把这洞掏得更深一些。又在附近挖了一个较浅的洞。

有一天它吃了自己的触须,又有一次啮断自己的一只大腿,这真使我惊异了。

“能有一年不死的蟋蟀么?”我不只一次地问我的母亲。

“西风起时便禁受不住了。”

“设若不吹到西风也可以么?”

“那是可怜的秋虫啊!你着了蟋蟀的迷么?下次不给你玩了。”8

8 语言描写

通过作者和母亲的对话,刻画了作者发现蟋蟀将死时的无助和绝望,表达对失去蟋蟀的不舍。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的有力手段,能够生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进行语言描写时,要抓住角色的特征,力求语言生动形象。

我屈指在计算着白露的日期。终于在白露的前五天这可怜的虫便死了。天气并不很冷,只在早晨须得换上夹衣,白昼是热的。园子里的玉蜀黍,已经黄熟了。9

9 以乐景衬哀情

白昼尚暖,丰收的季节也已经来到,本应是令人愉快的季节,作者却因为蟋蟀的死亡感到无比悲伤。此处作者使用了乐景衬哀情的写法,用祥和的气氛反衬出蟋蟀死亡的悲凉。

我用一只火柴盒子装了这死了的虫的肢体,在园子的一角,一株芙蓉花脚下挖了一个小洞,用瓦片砌成了小小的坟,把匣子放进去,掩上了一把土,复在一张树叶上放了三粒白米和一根豆芽,暗暗地祭奠了一番。心里盼望着夜间会有黑衣的哥儿来入梦,说是在地下也平安的罢。

“你今天脸色不好。着了凉么!孩子?”

母亲这样的说。

阅读赏析

陆蠡(1908—1942),字圣泉,浙江天台人,是现代优秀的散文作家、革命家、翻译家。余光中先生曾评论他道:“他的散文独创在于断然割舍繁文杂念,而全然投入单纯的情感,务求饱满的美感。”更称陆蠡是“散文家中的纯艺术家”。

在《蟋蟀》中,作者真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捉蟋蟀、养蟋蟀、葬蟋蟀的过往,琐碎的生活细节中洋溢着他对天真烂漫童年的怀念,饱含着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与尊重。作者使用大量的人物描写,通过对话、动作等手段还原童年的生活经历,将读者重新带回他记忆中的年代。从他观察、照顾蟋蟀的行动中,以及感伤蟋蟀死亡的细节之处更是可见他真挚、朴实的赤子之心。故后世有评论家评价陆蠡道:“陆蠡口齿钝拙,情深意敛,天性纯朴且常带几分羞涩,这种性情投射到散文,使其语言自有一种别人所无法模仿的简洁雅致的神韵。用词造句不露穿凿之痕,语气节奏恰似促膝而谈,熨贴,自然。”

阅读延伸

1.作者围绕蟋蟀写了哪几件事?

2.分析文章结尾处母亲的话有什么作用?

3.作者通过写蟋蟀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由此能看出作者怎样个性和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