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南西东(2 / 2)

自己也好像睡了,不知怎么听见谁说:

“到了杨柳青了。”

我猛省,我知道我已经离开我的乡土更远了。

这么一个动听的地名,不一会也就丢在背后去了。探首窗外,余零的雨星,打着我的热灼灼的脸,望着天,望着地,都是黑茫茫的。

夜是怎么这样的凄凉啊!想到走过去的那些路程,那里的夜,恐怕还更凄凉一些罢?13

13 借景抒情

在凄凉的夜色中,作者想到自己离开的地方,因为战争而逃离的作者回望走过的路程,可以想象那些更残酷的景象和更悲惨的经历,由此抒发出自己无限的哀伤之情。

关上车窗,让杨柳青留在雨星子里去了。

旅伴

一个苦力泡了一壶茶,让前让后,让左让右,笑眯眯的,最后才端起杯子来自己喝一口。再喝的时候,仍然是这样的谦让一回。14

14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作者生动刻画了苦力让茶的举动,通过他“笑眯眯”谦让的举动,表现出他善良淳朴的人物特征。人物的性格往往蕴藏在他的一举一动中,在进行人物描写时,要对他们的行为举止进行细致的观察,抓住能表现人物形象的特点进行描写。

我不想喝他的茶,我看见他的种色,像已经得到一种慰藉似的了。

一个绅士,一个学生,乃至一个衣服穿得稍稍整齐的人罢,他泡一壶茶,他不让旁人喝,自己也不像要喝的样子,端坐着,表示着他与人无关。那壶茶,恐怕正是他给予车役的一种恩惠罢。

其实谁也不会去讨他的茶喝,看见了他的神色,仿佛知道了人和人之间还有一条深深的沟渠隔着呢。

一个衣服褴褛的乡村女人,敞着怀喂小孩子奶吃。奶是那样的瘪瘦,身体恐怕没有一点点营养;我想那个孩子吸着的一定是他母亲的一点残余的血液,血液也是非常稀薄了的。15

15 虚实结合

写乡村女人的**是实,想象她干瘪的身体和稀薄的血液是虚,作者在此处用虚实结合的方法立体地刻画了在战争中饱受摧残的母亲形象,借由她的枯槁反映战争的残酷。

女人的头抬起来了,我看见了她的一副苍黄的脸,眼睛是枯涩的,呆呆的望着从窗外飞过去的土丘和莽原……16

16 外貌描写

此处正面刻画女人的外貌,通过对她的脸色、眼睛、目光进行细节描写,进一步印证了战争和流亡对她的巨大伤害。

汽笛响了,孩子从睡中醒了;同时这个作母亲的也好像从什么梦境里醒觉了。把孩子抱了起来,让他立在她的膝盖上。

孩子的眼睛望着我,我的眼睛也望着孩子的。

“喂!叫大叔啊!”女人的眼睛也望了我和孩子。

孩子的脸,反转过去望他的母亲了。

“叫你叫大叔哩。”母亲的脸,被笑扯动了。

孩子的腿,在他母亲的膝盖上不住欢跃着,神秘的看了我一眼,又把脸转过去了。

“认生吧?”

“不;大叔跟你说话哩。”

笑着,一个大的,一个小的脸,偎在一起了。17

17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经历着悲惨流亡的母子面对作者时依然热情善良,母子之间相互依偎的动作则让作者在战乱中感受到可贵的温暖。作者通过母子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反映出战争之下百姓的面貌,用百姓的善良朴实反衬出战争的残酷。

车再停的时候,她们下去了。

在这么短短的两站之间,孩子的心中或许印着那么一个“大叔”的影子;在这么长长的一条旅途上,陌生人们的眼里还依旧是陌生的人们罢。

红酒

傍晚,车停在一个站里等着错车,过了一刻,另一列车来了。起初很快,慢慢地就停在对面了。

这边的车窗正好对着那边的车窗,但那边车窗是被锦绣的幔子遮住一半。就在这一半的窗子之下,我看见了一个小小的台子,台子上放着一个黄绫罩子的宫灯,灯下映着明晃晃的刀叉,胡椒盐白瓶子,多边的盘子……还有一个高脚杯子,杯子里满盛着红色的酒液。18

18 对比

在前文中,我们看到流离失所的百姓、饥寒交迫的母子,此处作者通过刻画精致的车厢内饰和丰盛的酒宴与前文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将当时极度不平等的社会环境残酷地揭露了出来。对比手法的使用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让富人和殖民者们的剥削百姓的行为更引人愤慨。

看见一只毛茸茸的手把杯子举了一下,红色的杯子变成白色的了。

看见两只毛茸茸的手,割切着盘子里面的鱼和肉,一会儿盘子里狼藉的只剩下碎骨和乱刺了。

看见高脚杯里又红满了……

又是一只毛茸茸的手伸出来了……

那边的人,怕已醺醺然了,可是这只毛茸茸的手,仿佛从我心里攫夺了什么东西去的,我的心,觉得有些**起来。19

19 心理描写

“毛茸茸的手”指代殖民者和剥削阶级,他们纵情享乐的行为在作者看来是十分无理和令人愤怒的,联想到自己之前见到的贫苦百姓,“毛茸茸的手”的行为更是让作者心痛不已。这一段心理描写将痛苦具象化为“攫夺了什么东西去的”,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痛苦心境。

——红酒里面,是不是浸着我们的一些血汗呢?20

20 设问

“毛茸茸的手”饮下的酒是压榨百姓得来的利益,作者用一句设问,虽问而不答,但答案不言自明——侵略者们的享乐是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读者很容易与作者产生共情,因侵略者们剥削百姓的行为而愤怒起来。

大地被压轧着响了,对面的列车又开始前进了。

阅读赏析

缪崇群(1907—1945),笔名终一,生于江苏六合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一生只有短短的三十八年,却历尽坎坷、贫病交迫。缪崇群在小说、散文、翻译等领域均有建树,著有《晞露集》《废墟集》《夏虫集》《石屏随记》等多部散文集。

《北南西东》收录于《废墟集》,在文章中作者记录了自己流亡各地的多个见闻片段,将战争下社会的混乱、颓败和恐怖血淋淋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对无辜百姓的刻画和自己流亡心态的展现,作者进一步展现了战乱对社会的影响。全文几乎看不见对战争的直接控诉,却在对社会环境和人物的刻画中无一不表现着作者反对战争、痛斥侵略的心理。文中多次使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将作者的情感与景物相结合,从而使读者更加真实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表达,获得更为深远深刻的阅读感受。

阅读延伸

1.分析在《车上散记》一节中,“骸骨”和“坟墓”分别指代什么?

2.在《旅伴》一节中,作者借偶遇的一对母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北南西东》?几篇文章有哪些关联或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