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霜薄风清的秋晨,漫步郊野。你便可以看见如火般的颜色染在枫林、柿丛和浓紫的颜色泼满了山巅天际,简直是一个气魄伟大的画家的大手笔,任意趣之所之,勾抹涂染,自有其雄伟的丰姿,又岂是纤细的春景所能望其项背?3
3 比喻、对比、反问
作者由秋晨的一个景象描写开去,用色彩渲染出秋季磅礴大气之美,将其比作“画家的大手笔”,彰显出秋天如诗如画的魅力。同时用反问与“纤细的春景”对比,对秋远胜过春的热爱不言自明,加深了文章的情绪。
至于秋的犀利,可以洗尽积垢;秋月的明澈,可以照烛幽微;秋是又犀利又潇洒,不拘不束的一位艺术家的象征。这种色调,实可以苏醒现代困闷人群的灵魂,因此我愿秋常驻人间!4
4 直抒胸臆
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再次直接抒发出心中所愿,紧扣标题,进一步强化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使读者真切感受到她对秋的热爱。
阅读赏析
庐隐,原名黄淑仪,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也是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女作家在现代中国》一书中,与萧红、苏雪林和石评梅等人并列的18个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
庐隐的文章抒情直接、少含蓄,在《我愿秋常驻人间》简短的文字中,我们能看到她不加掩饰地表达着对秋不同于旁人的热爱,甚至极少用修辞加以修饰。庐隐的作品带有鲜明的自序特征,文字往往浸透着浓郁的感情,这也使得她在“五四”小说家甚至其后的女性作家中呈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阅读延伸
1.在之前的阅读中,我们学习了《北平的秋天》《我撞上了秋天》等写秋的作品,结合本文,分析几部作品在写景抒情方面有什么异同?
2.作者在文章的开篇引用古人写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