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话(1 / 2)

周作人

探索思考

著名国学大家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周作人先生对风的描摹感受他在人生至暗时刻的复杂心情。在阅读本文之前,先了解1945年的政治背景和周作人先生的生平,将有助于你更好地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阅读批注

北京多风,则常想写一篇小文章讲讲它。但是一拿起笔,第一想到的便是大块噫气这些话,不觉索然兴尽,又只好将笔搁下。近日北京大点其风,不但三日两头的刮,而且一刮往往三天不停。看看妙峰山的香市将到了,照例这半个月里是不大有什么好天气的,恐怕书桌上沙泥粒屑,一天里非得擦几回不可的日子还要暂时继续,对于风不能毫无感觉,不管是好是坏,决意写了下来。1说风的感想,重要的还是在南方,特别是小时候在绍兴所经历的为本,虽然觉得风颇有点可畏,却并没有什么可以嫌恶的地方。绍兴是水乡,到处是河港,交通全用船,道路铺的是石板,在二三十年前还是没有马路。因为这个缘故,绍兴的风也就有他的特色。这假如说是地理的,此外也有一点天文的关系。绍兴在夏秋之间时常有一种龙风,这是在北京所没有见过的。时间大抵在午后,往往是很好的天气,忽然一朵乌云上来,霎时天色昏黑,风暴大作,在城里说不上飞沙走石,总之是竹木摧折,屋瓦整叠的揭去,哗喇喇的掉在地下,所谓把井吹出篱笆外的事情也不是没有。若是在外江内河,正坐在船里的人,那自然是危险了,不过撑蜑船的老大们大概多是有经验的,他们懂得占候,会看风色,能够预先防备,受害或者不很大。2龙风本不是年年常有,就是发生也只是短时间,不久即过去了,记得老子说过,“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这话说得很好,此本是自然的纪律,虽然应用于人类的道德也是适合。下龙风一二等的大风却是随时多有,大中船不成问题,在小船也还不免危险。我说小船,这是指所谓踏桨船,从前在乌篷船那篇小文中有云:

1 借景抒情

文章的开篇写“北京多风”,这里的“风”不仅是指气候,也代指了社会舆论的复杂声音。在创作本文时,周作人预感到自己所依附的日本势力即将倒台,而自己也会因叛国面临种种批判和制裁。作者借北京的风抒发对自己处境的绝望之情,而“对于风不能毫无感觉,不管是好是坏,决意写了下来”则体现他直面一切的态度。

2 对比

作者笔锋一转,从北京的风写到家乡绍兴的风。虽然是危险的龙风,作者却用“把井吹出篱笆外”这一描述将危险的场景戏谑化了,紧接着写有经验的船老大,更是体现出家乡的风并不足惧。作者对家乡的风的描写和背景的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因为家乡的存在,让作者对龙风多了一丝宽容,从侧面体现出对远离政治中心的家乡的深深怀念。

“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舷上,还把手掌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稍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陈昼卿海角行吟中有诗题曰脚桨船,小注云,船长丈许,广三尺,坐卧容一身,一人坐船尾,以足踏桨行如飞,向唯越人用以狎潮渡江,今江淮人并用之以代急足。这里说明船的大小,可以作为补足,但还得添一句,即舟人用一桨一楫,无舵,以楫代之。船的容量虽小,但其危险却并不在这小的一点上,因为还有一种划划船,更窄而浅,没有船篷,不怕遇风倾覆,所以这小船的危险乃是因有篷而船身较高之故。3在庚子的前一年,我往东浦去吊先君的保母之丧,坐小船过大树港,适值大风,望见水面波浪如白鹅乱窜,船在浪上颠播起落,如走游木,舟人竭力支撑,驶入汊港,始得平定,据说如再颠一刻,不倾没也将破散了。这种事情是常会有的,约十年后我的大姑母来家拜忌日,午后回吴融村去,小船遇风浪倾覆,遂以溺死。我想越人古来断发文身,入水与蛟龙斗,干惯了这些事,活在水上,死在水里,本来是觉悟的,俗语所谓瓦罐不离井上破,是也。4我们这班人有的是中途从别处迁移去的,有的虽是土著,经过二千余年的岁月,未必能多少保存长颈乌喙的气象,可是在这地域内住了好久,如范少伯所说,鼋鳖鱼鳖之与处而蛙黾之与同陼,自然也就与水相习,养成了这一种态度。辛丑以后我在江南水师学堂做学生,前后六年不曾学过游泳,本来在鱼雷学堂的旁边有一个池,因为有两个年幼的学生不慎淹死在里边,学堂总办就把池填平了。等我进校的时候那地方已经改造了三间关帝庙,住着一个老更夫,据说是打长毛立过功的都司。我年假回乡时遇见人问,你在水师当然是会游水吧?我答说,不。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只是在船上时有用,若是落了水就不行了,还用得着游泳么。这回答一半是滑稽,一半是实话,没有这个觉悟怎么能去坐那小船呢。

3 象征

“船”在文中象征着栖身之所,小船的危险在于“有篷而船身较高”,篷高则暗示着作者自身的地位之高,因为自己在政治和文学上所处的位置,极易“树大招风”,作者对船倾覆的担忧实则是对自己遭遇的担忧。

4 借物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