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动作描写
此处作者用寥寥几笔生动勾勒出北京人品尝老豆腐的惬意情态,其中“浇”“坐”“就”“夹”等动词一气呵成,形象刻画出老北京人吃着街边小摊的潇洒姿态。此处的动作描写既是写人,也借人反映出北京老豆腐蕴含的浓浓烟火气。
四川的豆花是很妙的东西,我和几个作家到四川旅游,在乐山吃饭。几位作家都去了大馆子,我和林斤澜钻进一家只有穿草鞋的乡下人光顾的小店,一人要了一碗豆花。豆花只是一碗白汤,啥都没有。豆花用筷子夹出来,蘸“味碟”里的作料吃。味碟里主要是豆瓣。我和斤澜各吃了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很美。豆花汤里或加切碎的青菜,则为“菜豆花”。北京的豆花庄的豆花乃以鸡汤煨成,过于讲究,不如乡坝头的豆花存其本味。9
9 对比
作者认为不同的豆腐制品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发挥它最美妙的风味,此处将北京的豆花与乡坝头的豆花对比,强调豆花“存其本味”更佳,扣住了本段开头“四川的豆花是很妙的东西”一句。
北京的豆腐脑过去浇羊肉口蘑渣熬成的卤。羊肉是好羊肉,口蘑渣是碎黑片蘑,还要加一勺蒜泥水。现在的卤,羊肉极少,不放口蘑,只是一锅稠糊糊的酱油黏汁而已。即便是过去浇卤的豆腐脑,我觉得也不如我们家乡的豆腐脑。我们那里的豆腐脑温在紫铜扁钵的锅里,用紫铜平勺盛在碗里,加秋油、滴醋、一点点麻油,小虾米、榨菜末、芹菜(药芹即水芹菜)末。清清爽爽,而多滋味。
中国豆腐的做法多矣,不胜记载。四川作家高缨请我们在乐山的山上吃过一次豆腐宴,豆腐十好几样,风味各别,不相雷同。特别是豆腐的质量极好。掌勺的老师傅从磨豆腐到烹制,都是亲自为之,绝不假手旁人。这一顿豆腐宴可称寰中一绝!
豆腐干南北皆有。北京的豆腐干比较有特点的是熏干。熏干切长片拌芹菜,很好。熏干的烟熏味和芹菜的芹菜香相得益彰。花干、苏州干是从南边传过来的,北京原先没有。北京的苏州干只是用味精取鲜,苏州的小豆腐干是用酱油、糖、冬菇汤煮出后晾得半干的,味长而耐嚼。从苏州上车,买两包小豆腐干,可以一直嚼到郑州。香干亦称茶干。我在小说《茶干》中有较细的描述: 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香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蒲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10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色的,掰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做“茶干”。
10 细节描写
作者详细刻画了茶干的制作过程,这种看似不起眼的佐餐食材,却依然需要细致的制作、漫长的煨煮方能完成。在作者的笔下,一道再普通不过的食物也有不凡的故事,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细心观察生活的态度。
茶干原出界首镇,故称“界首茶干”。据说乾隆南巡,过界首,曾经品尝过。
干丝是淮扬名菜。大方豆腐干,快刀横披为片,刀工好的师傅一块豆腐干能片十六片;再立刀切为细丝。这种豆腐干是特制的,极坚致,切丝不断,又绵软,易吸汤汁。旧本只有拌干丝。干丝入开水略煮,捞出后装高足浅碗,浇麻油酱醋。青蒜切寸段,略焯,五香花生米搓去皮,同拌,尤妙。煮干丝的兴起也就是五六十年的事。干丝母鸡汤煮,加开阳(大虾米),火腿丝。我很留恋拌干丝,因为味道清爽,现在只能吃到煮干丝了。干丝本不是“菜”,只是吃包子烧麦的茶馆里,在上点心之前喝茶时的闲食。现在则是全国各地淮扬菜系的饭馆里都预备了。我在北京常做煮干丝,成了我们家的保留节目。11北京很少遇到大白豆腐干,只能用豆腐片或百页切丝代替。口感稍差,味道却不逊色,因为我的煮干丝里下了干贝。煮干丝没有什么诀窍,什么鲜东西都可往里搁。干丝上桌前要放细切的姜丝,要嫩姜。
11 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即在描写物体时,把感情寄托在对事物的爱憎中,借物体抒发自己的感情。这一段中,作者向读者介绍了拌干丝的吃法,“我很留恋拌干丝”一句,既是怀念美食,也是怀念家乡。“我在北京常做煮干丝,成了我们家的保留节目”一句,则将煮干丝当作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将干丝和对家乡的感情统一起来。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可以使情感表达含蓄委婉,让所描绘的事物蕴含真切动人的情感。
臭豆腐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我在上海、武汉都吃过。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毛泽东年轻时常去吃。后来回长沙,又特意去吃了一次,说了一句话:“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这就成了“最高指示”,写在照壁上。火宫殿的臭豆腐遂成全国第一。油炸臭豆腐干,宜放辣椒酱、青蒜。南京夫子庙的臭豆腐干是小方块,用竹签像冰糖葫芦似的串起来卖,一串八块。昆明的臭豆腐不用油炸,在炭火盆上搁一个铁篦子,臭豆腐干放在上面烤焦,别有风味。12
12 对比
此处将长沙、南京、昆明的臭豆腐对比来写,用精练的语言点出不同地方臭豆腐的突出特征。豆腐作为美食的无数种可能性,从各地对臭豆腐不同的吃法上就可见一斑。
在安徽屯溪吃过霉豆腐,长条豆腐,长了二寸长的白色的绒毛,在平底锅中煎熟,蘸酱油辣椒青蒜吃。凡到屯溪者,都要去尝尝。
豆腐乳各地都有。我在江西进贤参加土改,那里的农民家家都做腐乳。进贤原来很穷,没有什么菜吃,顿顿都用豆腐乳下饭。做豆腐乳,放大量辣椒面,还放柚子皮,味道非常强烈,广西桂林、四川忠县、云南路南所出豆腐乳都很有名,各有特点。腐乳肉是苏州松鹤楼的名菜,肉味浓醇,入口即化。广东点心很多都放豆腐乳,叫做“南乳××饼”。
南方人爱吃百页。百页结烧肉是宁波、上海人家常吃的菜。上海老城隍庙的小吃店里卖百页结:百页包一点肉馅,打成结,煮在汤里,要吃,随时盛一碗。一碗也就是四五只百页结。北方的百页缺韧性,打不成结,一打结就断。百页可入臭卤中腌臭,谓之“臭千张”。
杭州知味观有一道名菜:炸响铃。豆腐皮(如过干,要少润一点水),瘦肉剁成细馅,加葱花细姜末,入盐,把肉馅包在豆腐皮内,成一卷,用刀剁成寸许长的小段,下油锅炸得馅熟皮酥,即可捞出。油温不可太高,太高豆皮易煳。这菜嚼起来发脆响,形略似铃,故名响铃。做法其实并不复杂。肉剁极碎,成泥状(最好用刀背剁),平摊在豆腐皮上,折叠起来,如小钱包大,入油炸,亦佳。不入油炸,而以酱油冬菇汤煮,豆皮层中有汁,甚美。13北京东安市场拐角处解放前有一家肉店宝华春,兼卖南味熟肉,卖一种酒菜:豆腐皮切细条,在酱肉汤中煮透,捞出,晾至微干,很好吃,不贵。现在宝华春已经没有了。豆腐皮可做汤。炖酥腰(猪腰炖汤)里放一点豆腐皮,则汤色雪白。
13 细节描写
本段中,作者详细介绍了炸响铃的多种做法,并解释了它名字的由来。细节描写离不开日积月累的细致观察,想要写出让读者印象深刻的细节,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还要对不同的细节进行对比、联想,从而发现细节之间的共性和区别。
阅读赏析
在《萝卜》一篇中,我们第一次感受到汪曾祺先生散文中浓浓的生活味道,本篇文章中,汪曾祺先生依然选取了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一种食材——豆腐,却丝毫不减他文字的趣味和讲究。《豆腐》中写到了北豆腐、南豆腐、豆腐脑、豆腐干等豆腐制成的美食,将大江南北食用豆腐的方法融于一篇,洋洋洒洒四千余字,将文字与食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写尽了生活的趣味。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罗列了多达数十种豆腐,写遍了从家乡到外地的“豆腐文化”,但在阅读中,却并未让读者感到琐碎或混乱。通过阅读文章,我们看到作者在谋篇布局中使用了许多技巧,比如将同一类食物集中写、不同地方的吃法对比写,这种写作手法使得文章条理清晰、详略得当,行文明白如话,读来一气呵成。同时,作者将自己对家乡的感情寄托于豆腐之上,在不经意之处着浓笔,一句“我很留恋拌干丝”将游子对家乡的怀恋流溢在字里行间。
阅读延伸
1.文章共从几个方面写豆腐?分别介绍了哪些地方的豆腐美食?请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依次列举出来。
2.通过写豆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