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2 / 2)

作者从荷塘写到月光,进而拓展到荷塘的四面,观察的角度层层展开。在本段的描述里,作者虽然表现了河岸的热闹场面,却从阴森的树影、没精打采的灯光里透露出他淡淡的哀愁,在本段的结尾,他更是用一句“我什么都没有”,借热闹之景反衬自己内心的空寂无奈,回扣了标题“心里颇不宁静”。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时妖童媛女,**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7

7 虚实结合

作者从古诗展开想象,虚写江南采莲的旧俗,烘托采莲的热闹场面,与前文中自己在荷塘边小路上漫步时所见的“静”形成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进一步反衬荷塘的静。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8——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8 首尾呼应

在文章的结尾,读者终于获知了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此处作者从漫步荷塘的所见所闻生发开来,自己惦念江南却不可得,于是流露出不满于现实的情绪,也让全文的复杂情绪得到了含蓄的解答。

阅读赏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传世之作,因其构思独特、画面感强、语言朴素典雅而广为流传。同时,《荷塘月色》也是朱自清先生寄托自己复杂心情的一篇作品。《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中国正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此时的朱自清由于自己无法弃笔从戎而无奈,又对黑暗的现实充满了不满和憎恶,在复杂情绪的影响下,他既惶惑又矛盾,这也是本文开篇“内心颇不宁静”的根本原因。

本文开篇就点出“不宁静”的题眼。随着作者的游览,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被逐一记录下来,紧接着作者又以动衬静,用荷塘四周的蛙叫、蝉鸣以及光影的波动和采莲的热闹反衬荷塘的“静”,与作者内心的“不宁静”产生进一步的对比。如此营构文章使得作品结构严谨、脉络清晰,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品在遣词造句之外的魅力。

阅读延伸

1.作者在本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试从文中再找出一处分析它的作用。

2.朱自清先生的语言有“朴素美”“凝练美”“音乐美”的特点,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他的语言风格的。

3.分析“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