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烘托映衬
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梅花花苞如珍珠、似繁星,直接表现梅花虽还未开,但已有繁盛之势;另一方面用游人稀少、梵呗庄严、暗香浮动烘托出静谧的气氛,从视觉、听觉和嗅觉多个角度进行描写,更加凸显了梅花的清冷之姿。烘托映衬是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手法。在景物描写中,通过他物的烘托,可以使要表现的景物鲜明突出,整体气氛更加和谐。
Y回北平去了,我也到了白马湖。那边是乡下,只有沿湖与杨柳相间着种了一行小桃树,春天花发时,在风里娇媚地笑着。还有山里的杜鹃花也不少。这些日日在我们眼前,从没有人像煞有介事地提议,“我们看花去。”但有一位S君,却特别爱养花;他家里几乎是终年不离花的。我们上他家去,总看他在那里不是拿着剪刀修理枝叶,便是提着壶浇水。7我们常乐意看着。他院子里一株紫薇花很好,我们在花旁喝酒,不知多少次。白马湖住了不过一年,我却传染了他那爱花的嗜好。但重到北平时,住在花事很盛的清华园里,接连过了三个春,却从未想到去看一回。只在第二年秋天,曾经和孙三先生在园里看过几次**。“清华园之菊”是著名的,孙三先生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画了好些画。但那种一盆一干一花的养法,花是好了,总觉没有天然的风趣。直到去年春天,有了些余闲,在花开前,先向人问了些花的名字。一个好朋友是从知道姓名起的,我想看花也正是如此。恰好Y君也常来园中,我们一天三四趟地到那些花下去徘徊。如今Y君忙些,我便一个人去。我爱繁花老干的杏,临风婀娜的小红桃,贴梗累累如珠的紫荆;但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艳极了,却没有一丝**意。疏疏的高干子,英气隐隐逼人。8可惜没有趁着月色看过;王鹏运有两句词道:“只愁淡月朦胧影,难验微波上下潮。”我想月下的海棠花,大约便是这种光景吧。9为了海棠,前两天在城里特地冒了大风到中山公园去,看花的人倒也不少;但不知怎的,却忘了畿辅先哲祠。Y告我那里的一株,遮住了大半个院子;别处的都向上长,这一株却是横里伸张的。花的繁没有法说;海棠本无香,昔人常以为恨,这里花太繁了,却酝酿出一种淡淡的香气,使人久闻不倦。Y告我,正是刮了一日还不息的狂风的晚上;他是前一天去的。他说他去时地上已有落花了,这一日一夜的风,准完了。他说北平看花,是要赶着看的:春光太短了,又晴的日子多;今年算是有阴的日子了,但狂风还是逃不了的。我说北平看花,比别处有意思,也正在此。这时候,我似乎不甚菲薄那一班诗人名士了。10
7 细节描写
作者用一个简单的细节便交代了S君对花的喜爱,通过S君与花的朝夕相伴,生动表现了S君是如何把爱花“传染”给作者的。
8 对比
虽然杏、桃和紫荆各有各的美,但作者却更偏爱西府海棠。此处作者使用对比的手法,借其他几种花的美突出海棠更胜一筹的英姿。
9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将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是把当下现实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作者没有看到过月色下的海棠花,却并不妨碍他从古人的诗词里想象这种美妙的场景。此处引用诗句为虚写,结合前文作者对海棠花的观察和描述,将海棠花不同形态呈现给读者,让读者产生了更为丰富的联想,进而理解了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
10 首尾呼应、借景抒情
在文章开头,作者曾写到自己对“看花”并不是很热心,但后来心态发生了转变,此处既从结构上呼应了前文,也借“我似乎不甚菲薄那一班诗人名士了”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变化。
阅读赏析
在本篇文章中,朱自清先生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向读者还原了他对“看花”的态度变化,在作者的成长经历中,也让我们逐渐感受到看花的妙处,跟随他一起走进花的世界。
虽然题为《看花》,作者却从“不盛花事”起笔,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法。欲扬先抑,即为了褒扬或表达某种向上的情绪,先从否定处或情绪的低谷写起,实际是一种为抒情“蓄势”的方式。在本文中,作者先刻画出自己不懂花、不爱花的形象,通过对花的理解和朋友的影响,逐渐获得“看花”的真谛,甚至被花迷住,则更显出看花的乐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能够使感情表达更加强烈,通过从贬抑之处落笔,使情节更加波澜起伏,制造出鲜明的对比,让读者对所褒扬的人物或事件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使用欲扬先抑的技巧,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你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这种手法的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它。
阅读延伸
1.结合原文,分析作者对“看花”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过程中作者都经历了哪些事件?
2.对于作者来说,怎样才算是“爱花”的表现?
3.根据作者的经历,试总结“看花”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领略到花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