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和预示情节发展、交代故事环境和背景的重要方式。本段作者通过船夫的描述还原了平湖秋月如今嘈杂的情景,借船夫之口验证了平湖秋月被“糟蹋”的事实。
那我们到楼外楼去吧。谁知楼外楼又是一个伤心!原来楼外楼那一楼一底的旧房子斜斜的对着湖心亭,几张揩抹得发白光的旧桌子,一两个上年纪的老堂倌,活络络的鱼虾,滑齐齐的莼菜,一壶远年,一碟盐水花生,我每回到西湖往往偷闲独自跑去领略这点子古色古香,靠在阑干上从堤边杨柳荫里望滟滟的湖光,晴有晴色,雨雪有雨雪的景致,要不然月上柳梢时意味更长,好在是不闹,晚上去也是独占的时候多,一边喝着热酒,一边与老堂倌随便讲讲湖上风光、鱼虾行市,也自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但这回连楼外楼都变了面目!地址不曾移动,但翻造了三层楼带屋顶的洋式门面,新漆亮光光的刺眼,在湖中就望见楼上电扇的疾转,客人闹盈盈的挤着,堂倌也换了,穿上西崽的长袍,原来那老朋友也看不见了,什么闲情逸趣都没有了!我们没办法移一个桌子在楼下马路边吃了一点东西,果然连小菜都变了,真是可伤。7泰戈尔来看了中国,发了很大的感慨。他说:“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民族像你们这样蓄意的制造丑恶的精神。”怪不过老头牢骚,他来时对中国是怎样的期望(也许是诗人的期望),他看到的又是怎样一个现实!狄更生先生有一篇绝妙的文章,是他游泰山以后的感想,他对照西方人的俗与我们的雅,他们的唯利主义与我们的闲暇精神。他说只有中国人才真懂得爱护自然,他们在山水间的点缀是没有一点辜负自然的;实际上他们处处想法子增添自然的美,他们不容许煞风景的事业。他们在山上造路是依着山势回环曲折,铺上本山的石子,就这山道就饶有趣味,他们宁可牺牲一点便利。不愿斫丧自然的和谐。所以他们造的是妩媚的石径;欧美人来时不开马路就来穿山的电梯。他们在原来的石块上刻上美秀的诗文,漆成古色的青绿,在苔藓间掩映生趣;反之在欧美的山石上只见雪茄烟与各种生意的广告。8他们在山林丛密处透出一角寺院的红墙,西方人起的是几层楼嘈杂的旅馆。听人说中国人得效法欧西,我不知道应得自觉虚心做学徒的究竟是谁?这是十五年前狄更生先生来中国时感想的一节。我不知道他现在要是回来看看西湖的成绩,他又有什么妙文来颂扬我们的美德!
7 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作者重点抓住“平湖秋月”和“楼外楼”两处景色,此处对楼外楼的描写同样从景物本身和其中的人物两个方面入手,采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极力渲染西湖的吵闹拥挤,也反映出身在其中的作者的不快。景物描写往往不拘泥于一种角度,在进行描写时,我们要尝试调动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描摹景物,使景物更加生动真实。
8 反讽
狄更生十五年前游中国时曾称赞中国人懂得爱护自然,但如今的西湖在作者眼中却成了反面教材。作者引用并解读狄更生的话,将当年国人对自然的态度与现今进行对比,讽刺地表达了对当下国人用现代文明毁灭自然风光的愤怒。
说来西湖真是个爱伦内。论山水的秀丽,西湖在世界上真有位置。那山光,那水色,别有一种醉人处,叫人不能不生爱。
但不幸杭州的人种(我也算是杭州人),也不知怎的,特别的来得俗气、来得陋相。9不读书人无味,读书人更可厌,单听那一口杭白,甲隔甲隔的,就够人心烦!看来杭州人话会说(杭州人真会说话!),事也会做,近年来就“事业”方面看,杭州的建设的确不少,例如西湖堤上的六条桥就全给拉平了替汽车公司帮忙;但不幸经营山水的风景是另一种事业,决不是开铺子、做官一类的事业。平常布置一个小小的园林,我们尚且说总得主人胸中有些丘壑,如今整个的西湖放在一班大老的手里,他们的脑子里平常想些什么我不敢猜度,但就成绩看,他们的确是只图每年“我们杭州”商界收入的总数增加多少的一种头脑!
9 侧面描写
由于西湖被毁,作者也因此迁怒了导致西湖变“丑”的杭州人身上,一方面因为杭州人“经营山水”实际是为了谋“事业”,这导致了西湖的商业化;另一方面,作者对杭州人的厌恶也是他痛惜西湖而迁怒的结果。
开铺子的老班们也许沾了光,但是可怜的西湖呢?分明天生俊俏的一个少女,生生的叫一群粗汉去替她涂脂抹粉,就说没有别的难堪情形,也就够煞风景又煞风景!天啊,这苦恼的西子!10
10 比喻、直抒胸臆
作者分别将西湖和商人们比作少女和粗汉,使二者形成鲜明生动的对照,进而表达出西湖被玷污的惋惜。最后一句更是以“西子”之名痛呼,直抒心中愤恨之情。
但是回过来说,这年头哪还顾得了美不美!江南总算是天堂,到今天为止。别的地方人命只当得虫子,有路不敢走,有话不敢说,还来搭什么臭绅士的架子,挑什么够美不够美的鸟眼?
阅读赏析
1926年7月21日,徐志摩在给陆小曼的信中写道,自己于1926年7月18日晚与朋友三人共游西湖,在看到西湖的“丑”以后,“益增烦懑”“闲逸风趣竟不可复得”,可见他败兴而归的失落。本文作于1926年8月7日,已是作者向陆小曼倾诉后的数日,可见其愤恨悲哀的情绪之沉重,久久难以纾解。
徐志摩是自然的崇拜者,在本文中我们也看到他深受泰戈尔等人的影响,更偏爱自然的原始之美。因此,在现代文明破坏了西子般柔美的西湖以后,作者不由得对造成这一切的汽车、船只、工厂和商人痛陈自己的愤怒。与此同时,徐志摩的不满也不仅仅局限自然之美遭到侵蚀的表象上,而是去挖掘这种现象发生的本质原因。在文章中,他通过一系列侧面描写还原了西湖变“丑”的深层原因——是“一班大老”,是“人命当得虫子,有路不敢走,有话不敢说”的“这年头”。作者借景抒情,进而表达出强烈的时代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精神。
阅读延伸
1.结合全文,试归纳徐志摩理想中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2.西湖的“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通过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尝试理解为什么徐志摩对西湖有与其他作家截然不同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