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2 / 2)

8 比喻、排比

作者用大量的比喻,生动地形容黄昏的美好。在喻体的选择上,将黄昏比作笛声、鹤鸣、绍酒等等,突破了视觉、听觉和嗅觉的界限,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审美情趣。你也可以尝试着背诵季羡林先生的这个排比句,并尝试着仿写。

给人们关在门外,是我这样说么?我要小心,因为所谓人们,不是一切人们,也绝不会是一切人们的。我在童年的时候,就常常呆在天井里等候黄昏的来临。我这样说,并不是想表明我比别人强。意思很简单,就是:别人不去,也或者是不愿意去这样做。我(自然也还有别人)适逢其会地常常这样做而已。常常在夏天里,我坐很矮的小凳子,看墙角里渐渐暗了起来,四周的白墙上也布上了一层淡淡的黑影。在幽暗中,夜来香的花香一阵阵地沁入我的心里。天空里飞着蝙蝠。檐角上的蜘蛛网,映着灰白的天空,在朦胧里,还可以数出网上的线条和黏在上面的蚊子和苍蝇的尸体。在不经意的时候蓦地再抬头,暗灰的天空里已经嵌上闪着眼的小星了。在冬天,天井里满铺着白雪。我蜷伏在屋里。当我看到白的窗纸渐渐灰了起来,炉子里在白天里看不出颜色来的火焰渐渐红起来、亮起来的时候,我也会知道:这是黄昏了。我从风门的缝里望出去:灰白的天空,灰白的盖着雪的屋顶。半弯惨淡的凉月印在天上,虽然有点儿凄凉;但仍然掩不了黄昏的美丽。9这时,连常常坐在天井里等着它来临的人也不得不蜷伏在屋里。只剩了灰蒙的雪色伴了它在冷清的门外,这幻变的朦胧的世界造给谁看呢?黄昏不觉得寂寞么?

9 景物描写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不同季节的景物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作者用细致入微的观察向读者展示了黄昏随季节、气候的变化发生的变化,同时选取不同的观察角度,巧妙运用色彩的对比展现出黄昏随季节变化的美。

但是寂寞也延长不多久。黄昏仍然要走的。李商隐的诗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不正慨叹黄昏的不能久留吗?它也真地不能久留,一瞬眼,这黄昏,像一个轻梦,只在人们心上一掠,留下黑暗的夜,带着它的寂寞走了。

走了,真地走了。现在再让我问:黄昏走到哪里去了呢?这我不比知道它从哪里来的更清楚。我也不能抓住黄昏的尾巴,问它到底。但是,推想起来,从北方来的应该到南方去的罢。谁说不是到南方去的呢?我看到它怎样走的了。——漫过了南墙;漫过了南边那座小山,那片树林;漫过了美丽的南国。10一直到辽旷的非洲。非洲有耸峭的峻岭;岭上有深邃的永古苍暗的大森林。再想下去,森林里有老虎。老虎?11黄昏来了,在白天里只呈露着淡绿的暗光的眼睛该亮起来了罢。像不像两盏灯呢?森林里还该有莽苍葳蕤的野草,比人高。草里有狮子,有大蚊子,有大蜘蛛,也该有蝙蝠,比平常的蝙蝠大。夕阳的余晖从树叶的稀薄处,透过了架在树枝上的蜘蛛网,漏了进来,一条条的灿烂的金光,照耀得全林子里都发着棕红色,合了草底下毒蛇吐出来的毒气,幻成五色绚烂的彩雾。也该有萤火虫罢。现在一闪一闪地亮起来了,也该有花;但似乎不应该是夜来香或晚香玉。是什么呢?是一切毒艳的恶之花。在毒气里,不止应该产生恶之花吗?这花的香慢慢溶入棕红色的空气里,溶入绚烂的彩雾里。搅乱成一团;滚成一团暖烘烘的热气。12然而,不久这热气就给微明的夜色消融了。只剩一闪一闪的萤火虫,现在渐渐地更亮了。老虎的眼睛更像两盏灯了。在静默里瞅着暗灰的天空里才露面的星星。

10 排比、前后照应

作者用三个“漫过了”,富于动感地表现黄昏的离开,也照应了前文黄昏的到来,语言表达酣畅淋漓。

11 顶真

用前面句子结尾的词语做环环相扣的趣味。从辽旷的非洲到林中的老虎,作者的写作角度从整体转到局部,条理清楚,引人入胜,配合流畅的语句产生了和谐的美感。

12 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静态的风光中,森林中的生物为黄昏增添了一丝神秘和动感。作者或许并未到过遥远的非洲,却运用自己丰富而奇绝的想象力向读者描绘了如此生动的景色,一动一静相互对比,一虚一实相互映衬,使得景物描写的效果更加和谐。

然而,在这里,黄昏仍然要走的。再走到哪里去呢?这却真地没人知道了。——随了淡白的疏稀的冷月的清光爬上暗沉沉的天空里去么?随了眨着眼的小星爬上了天河么?压在蝙蝠的翅膀上钻进了屋檐么?随了西天的晕红消溶在远山的后面么?这又有谁能明白地知道呢?我们知道的,只是:它走了,带了它的寂寞和美丽走了,像一丝微飔,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走了。——现在,现在我再有什么可问呢?等候明天么?明天来了,又明天,又明天。当人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又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又渴望着梦的来临。13把门关上了。关在门外的仍然是黄昏,当他们再伸头出来找的时候,黄昏早已走了。从北冰洋跑了来,一过路,到非洲森林里去了。再到,再到哪里,谁知道呢?然而,夜来了:漫漫的漆黑的夜,闪着星光和月光的夜,浮动着暗香的夜……只是夜,长长的夜,夜永远也不完,黄昏呢?——黄昏永远不存在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13 借景抒情、前后照应

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作者在前文为黄昏用华美的词句谱写了一曲“黄昏颂”,结尾段落用“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等生活中的常见景象增加读者的共鸣感,并借此抒发对黄昏的珍惜和不舍。

阅读赏析

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黄昏》写于1934年,那时的季先生只有二十三岁,文字间却已经展现出他丰富的想象力、卓越的遣词造句能力和对生活深刻的理解感悟。在季羡林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往往能看到他对文章节奏感的追求,正如季先生自己讲到的:“我写文章,好坏姑且不论,我是非常重视节奏的。”他强调写散文“要有节奏感,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循环往复”,这一点也在《黄昏》中得到了印证。《黄昏》在严整精巧的结构中,呈现出一种诗意的美感,表现出作者诗人般的匠心才情,也使得作品被后人称为“诗化散文”。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感受景色之美,也是为抒情。对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黄昏,作者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无形、稍纵即逝的黄昏具象化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尽情体味黄昏之美,并借此抒发黄昏被人们忽视的遗憾情绪,也惋惜大多数人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不过,读完此篇,想必你也会因黄昏的到来而欣喜,为它的离去而不舍。

阅读延伸

1.作者反复将黄昏比作“轻梦”,表现了黄昏怎样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黄昏》的语言运用有什么样的特点?对于写景和抒情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你还知道哪些作品使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尝试列举出一部并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