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子(2 / 2)

在酒席上、茶楼上,我看见过无数咬瓜子的圣手。近来瓜子大王畅销,我国的小孩子们也都学会了咬瓜子的绝技。我的技术,在国内不如小孩子们远甚,只能在外国人面前占胜。记得从前我在赴横滨的轮船中,与一个日本人同舱。偶检行箧,发见亲友所赠的一罐瓜子。旅途寂寥,我就打开来和日本人共吃。这是他平生没有吃过的东西,他觉得非常珍奇。在这时候,我便老实不客气地装出内行的模样,把吃法教导他,并且示范地吃给他看。托祖国的福,这示范没有失败。但看那日本人的练习,真是可怜的很!他如法将瓜子塞进口中,“格”地一咬,然而咬时不得其法,将唾液把瓜子的外壳全部浸湿,拿在手里剥的时候,滑来滑去,无从下手,终于滑落在地上,无处寻找了。他空咽一口唾液,再选一粒来咬。这回他剥时非常小心,把咬碎了的瓜子陈列在舱中的食桌上,俯伏了头,细细地剥,好像修理钟表的样子。10约莫一二分钟之后,好容易剥得了些瓜仁的碎片,郑重地塞进口里去吃。我问他滋味如何,他点点头连称uai,uai!(好吃,好吃!)我不禁笑了出来。我看他那阔大的嘴里放进一些瓜仁的碎屑,犹如沧海中投以一粟,亏他辨出uai的滋味来。但我的笑不仅为这点滑稽,半由于骄矜自夸的心理。我想,这毕竟是中国人独得的技术,像我这样对于此道最拙劣的人,也能在外国人面前占胜,何况国内无数精通此道的少爷、小姐们呢?

10 对比反衬

对比前文中少爷小姐们以及“我”的熟练,这个日本人的动作显得格外狼狈。作者描写外国人的狼狈,反衬自己的得意,进一步讽刺国人善于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心理。

发明吃瓜子的人,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消闲”法。要“消磨岁月”,除了抽鸦片以外,没有比吃瓜子更好的方法了。11其所以最有效者,为了它具备三个条件:一、吃不厌;二、吃不饱;三、要剥壳。

11 点明中心

前文中作者已经含蓄地表达过,他认为吃瓜子是一种“瘾”,这里则直接而明确地亮出了观点:吃瓜子就和抽鸦片一样,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是对个人、对国家有害的消遣。

俗语形容瓜子吃不厌,叫作“勿完勿歇”。为了它有一种非甜非咸的香味,能引逗人不断地要吃。想再吃一粒不吃了,但是嚼完吞下之后,口中余香不绝,不由你不再伸手向盆中或纸包里去摸。我们吃东西,凡一味甜的,或一味咸的,往往易于吃厌。只有非甜非咸的,可以久吃不厌。瓜子的百吃不厌,便是为此。有一位老于应酬的朋友告诉我一段吃瓜子的趣话:说他已养成了见瓜子就吃的习惯。有一次同了朋友到戏馆里看戏,坐定之后,看见茶壶的旁边放着一包打开的瓜子,便随手向包里掏取几粒,一面咬着,一面看戏。咬完了再取,取了再咬。如是数次,发见邻席的不相识的观剧者也来掏取,方才想起了这包瓜子的所有权。低声问他的朋友:“这包瓜子是你买来的么?”那朋友说“不”,他才知道刚才是擅吃了人家的东西,便向邻座的人道歉。邻座的人很漂亮,付之一笑,索性正式地把瓜子请客了。由此可知瓜子这样东西,对中国人有非常的吸引力,不管三七二十一,见了瓜子就吃。

俗语形容瓜子吃不饱,叫作“吃三日三夜,长个屎尖头。”12因为这东西分量微小,无论如何也吃不饱,连吃三日三夜,也不过多排泄一粒屎尖头。为消闲计,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倘分量大了,一吃就饱,时间就无法消磨。这与赈饥的粮食目的完全相反。赈饥的粮食求其吃得饱,消闲的粮食求其吃不饱。13最好只尝滋味而不吞物质。最好越吃越饿,像罗马亡国之前所流行的“吐剂”一样,则开筵大嚼,醉饱之后,咬一下瓜子可以再来开筵大嚼。一直把时间消磨下去。

12 引用俗语

涉及“屎尿屁”等污秽之物的俗语或笑话往往难登大雅之堂,故作严肃地用在写作中自然显出戏谑嘲讽的意味。作者用这句粗俗的话形容瓜子难以果腹的特点,是批判它没有现实用处,以引出下文。

13 结合现实

作者写作本文时,中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战乱时代,饥荒是百姓生活的常态,瓜子作为休闲零食在彼时的社会情形下显得极不和谐。作者结合现实,用“赈饥”对比“消闲”,进一步揭示写作意图。

要剥壳也是消闲食品的一个必要条件。倘没有壳,吃起来太便当,容易饱,时间就不能多多消磨了。一定要剥,而且剥的技术要有声有色,使它不像一种苦工,而像一种游戏,方才适合于有闲阶级的生活,可让他们愉快地把时间消磨下去。

具足以上三个利于消磨时间的条件的,在世间一切食物之中,想来想去,只有瓜子。所以我说发明吃瓜子的人是了不起的天才。而能尽量地享用瓜子的中国人,在消闲一道上,真是了不起的积极的实行家!试看粮食店、南货店里的瓜子的畅销,试看茶楼、酒店、家庭中满地的瓜子壳,便可想见中国人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消磨去的时间,每年统计起来为数一定可惊。将来此道发展起来,恐怕是全中国也可消灭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呢。14

14 升华主题,总结全文

在全文结束之际,作者正式将吃瓜子这件小事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到一起,揭示了国人的休闲心理和行为存在的巨大隐患,将他对祖国未来的担忧明确地表达了出来。

我本来见瓜子害怕,写到这里,觉得更加害怕了。

阅读赏析

本文的选材视角十分独特,作者深入浅出,以小见大,从“吃瓜子”这件大多数人未加留意的小事上敏锐察觉到了国民陋习给国家社会埋下的隐患。

在正式写“吃瓜子”之前,作者先写了“拿筷子”和“吹煤头纸”做铺垫。作者对这三件事都持否定态度,但本质上并不是对事,而是“对人”。以“拿筷子”为例,使用何种餐具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用餐习惯却有好坏之别。作者讽刺“拿筷子”的技巧,实际上是批评那些不讲究用餐礼仪的人,他们让“筷子夹菜”这种本无感情色彩的动作显出未开化的粗鄙丑相。因此,作者讽刺“吃瓜子”,并不是指责某种零食对人无益,而是批判人们吃瓜子时无聊懒散、无所事事的心态,结合作者创作本文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来看,这种闲散心态与时代需求极为不符,几乎是倒行逆施。民族危亡之际,“有闲阶级”高高挂起,广大无知贫民又麻木不仁,作者为国家前途命运感到深深的担忧。

作者语言幽默,不惜自嘲吃瓜子失败时的滑稽动作和狼狈心态,以及吃瓜子成功时扬扬自得的“阿Q心理”,字里行间都溢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尤其那段和日本人同吃瓜子的描写,隐喻极为明显,十分犀利辛辣。文章通篇没有一句直白的政见呼号,却比口号更具震撼力和启发性。

阅读延伸

1.本文前面“拿筷子”和“吹煤头纸”的部分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根据原文作答,人们为什么一吃瓜子就停不下来?

3.在当下社会中,人们“刷”小视频、观看直播、长时间流连于社交平台等行为几乎可以视为当代版的“吃瓜子”,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看法?不妨试着模仿本文风格,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