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把火焰比喻为一种精神和信念,认为人应该照着火焰的样子去生活,保持热情,勇于突破,抒发了自己对生活与世界的热爱之情,表达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爱尔兰人相信一妇人若使梦见一点火花落在她口里或者怀中,那么她一定会怀孕,因为这是小孩的灵魂。希腊神话里,Prothe(普罗米修斯)做好了人后,亲身到天上去偷些火下来,也是这种的意思。有些诗人心中有满腔的热情,灵魂之火太大了,倒把他自己燃烧成灰烬,短命的济慈就是一个好例子。7可惜我们心里的火都太小了,有时甚至于使我们心灵感到寒战,怎么好呢?
7 引经据典
作者引用爱尔兰传说、希腊神话、诗人济慈的人生经历,佐证人类对火的崇拜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表达了自己对“火一样的灵魂”的钦慕。
我家乡有一句土谚:“火烧屋好看,难为东家。”火烧屋的确是天下一个奇观。无数的火舌越梁穿瓦,沿窗冲天地飞翔,弄得满天通红了,仿佛地球被掷到熔炉里去了,所以没有人看了心中不会起种奇特的感觉,据说尼罗王因为要看大火,故意把一个大城全烧了,他可说是知道享福的人,比我们那班做酒池肉林的暴君高明得多。我每次听到美国那里的大森林着火了,燃烧得一两个月,我就怨自己命坏,没有在哥仑比亚大学当学生。不然一定要告个病假,去观光一下。8
8 类比反讽
作者先用古罗马帝国皇帝尼罗王焚城的历史典故,来对比古代中国的商纣王,用“享福”“高明”等词讽刺暴君的昏庸残暴。接着又拿自己的经历与之类比,自嘲“命坏”,戏谑而含蓄地指出,火带给人希望和福祉的同时,也在某些时刻代表着人类品性的不受控制,为下文做了铺垫。
许多人没有烟瘾,抽了烟也不觉得什么特别的舒服,却很喜观抽烟,违了父母兄弟的劝告,常常抽烟,就是身上只剩一角小洋了,还要拿去买一盒烟抽,他们大概也是因为爱同火接近的缘故罢!最少,我自己是这样的。所以我爱抽烟斗,因为一斗的火是比纸烟头一点儿的火有味得多。有时没有钱买烟,那么拿一匣的洋火,一根根擦燃,也很可以解这火瘾。
离开北方已经快两年了,在南边虽然冬天里也生起火来,但是不像北方那样一冬没有熄过地烧着,所以我现在同火也没有像在北方时那么亲热了。回想到从前在北平时一块儿烤火的几位朋友,不免引起惆怅的心情,这篇文字就算做寄给他们的一封信罢!9
9 首尾呼应
文章开头从身边的炉火写到抽象的、精神的火,结尾处又从精神的火写回身边的炉火,使得文章整体结构圆满,主题也更加突出。
阅读赏析
作者从身边的一炉火开始展开联想,将梦想、艺术、生命、希望等均和火联系起来,树立了生而为人需积极地去爱、去生活的思想。
文章开头写作者“静静地凝望”眼前的火焰,而“不专注在任何事物上面”,实际上可以视为作者在夜深人静独处时对自己灵魂的观照,“火”即作者的内心。于是接下来的一段便自然而然地将火引申到梦想上,独自一人在“寂寞的小屋”里,恰如每一个正在为生活艰难奋斗的、孤独的人的处境,支持他们奋斗下去的正是心中那一团燃烧不灭的“黄金幻梦”。作者继续用这样的手法讴歌了艺术之火、生命之火,甚至有意淡化了火带给人的灾难影响,以及它注定熄灭的结局,最后又轻轻地回到“身边的炉火”,收束了思绪。
文章引经据典,字里行间充满了热情,表达了作者对燃烧生命的渴望,具有十分励志的意义。
阅读延伸
1.火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特征?
2.作者凝望火苗而产生了遐思,这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发生的?
3.结合原文中的信息试分析,为什么人类崇拜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