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雅俗共赏(2 / 2)

8 举例论证

人们常说“诗词歌赋”,除了诗,词该如何发展也受到了影响。此处,作者列举了黄山谷和柳耆卿两个通俗的词人,以此说明在当时词基本做到了雅俗共赏。

“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9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稍稍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就算跟民众近了一些,近得也不太多。

9 前后照应

第2自然段末句,作者提出了若想雅俗共赏,雅士与俗士最好能打成一片。随着文体和诗风渐渐被雅化,雅士与俗士中间的壁垒好似被打破,二者逐渐向对方靠拢。但前提是,雅士要理会迁就俗士,俗士也要竭力向雅士看齐。

至于词曲,算是新起于俗间,实在以音乐为重,文辞原是无关轻重的;“雅俗共赏”,正是那音乐的作用。10后来雅士们也曾分别将那些文辞雅化,但是因为音乐性太重,使他们不能完成那种雅化,所以词曲终于不能达到诗的地位。而曲一直配合着音乐,雅化更难,地位也就更低,还低于词一等。可是词曲到了雅化的时期,那“共赏”的人却就雅多而俗少了。真正“雅俗共赏”的是唐、五代、北宋的词,元朝的散曲和杂剧,还有平话和章回小说以及皮簧戏等。皮簧戏也是音乐为主,大家直到现在都还在哼着那些粗俗的戏词,所以雅化难以下手,虽然一二十年来这雅化也已经试着在开始。平话和章回小说,传统里本来没有,雅化没有合适的榜样,进行就不易。《三国演义》虽然用了文言,却是俗化的文言,接近口语的文言,后来的《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就都用白话了。11不能完全雅化的作品在雅化的传统里不能有地位,至少不能有正经的地位。雅化程度的深线,决定这种地位的高低或有没有,一方面也决定“雅俗共赏”的范围的小和大——雅化越深,“共赏”的人越少,越浅也就越多。所谓多少,主要的是俗人,是小市民和受教育的农家子弟。在传统里没有地位或只有低地位的作品,只算是玩艺儿;然而这些才接近民众,接近民众却还能教“雅俗共赏”,雅和俗究竟有共通的地方,不是不相理会的两橛了。

10 观点清晰,论述严密

前文,作者探讨的是纯文字作品的雅俗共赏。而本句新提到的词曲,虽有文辞,却以音乐为重。即使词曲努力做到了雅俗共赏,也大抵是音乐的功劳。

11 举例论证

《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皆属章回小说。因为之前没有合适的雅化榜样,四大名著的语言或是俗话的文言,或是白话,并未受到多少雅化的影响。而此处列举人尽皆知的四大名著,论证的效果不言而喻。

单就玩艺儿而论,“雅俗共赏”虽然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我们想起了“有目共赏”这句话。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有目”是反过来说,“共赏”还是陶诗“共欣赏”的意思。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但是这不相远似乎只限于一些具体的、常识的、现实的事物和趣味。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天桥在雅人的眼中似乎就有些太俗了。12说到文章,俗人所能“赏”的也只是常识的,现实的。后汉的王充出身是俗人,他多多少少代表俗人说话,反对难懂而不切实用的辞赋,却赞美公文能手。公文这东西关系雅俗的现实利益,始终是不曾完全雅化了的。再说后来的小说和戏剧,有的雅人说《西厢记》诲**,《水浒传》诲盗,这是“高论”。实际上这一部戏剧和这一部小说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13《西厢记》无视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了传统的忠德,然而“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官逼民反”,也是人之常情,梁山泊的英雄正是被压迫的人民所想望的。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这是有关系的,也未尝不是有节制的。“诲**”“诲盗”只是代表统治者的利益的说话。

12 对比论证

作者拿北平故宫和颐和园里的建筑、风景、工艺品等,与随处可见的天桥作对比,以此来阐述“雅俗共赏”的道理,既恰到好处又浅显易懂。

13 观点新颖

对比上一句某些雅人对《西厢记》和《水浒传》发表的“高论”,作者提出了一个新颖独特的观点,它们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无论写什么文章,我们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这样的文章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我们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还有种种欧化的新艺术。这种文学和艺术却并不能让小市民来“共赏”,不用说农工大众。于是乎有人指出这是新绅士也就是新雅人的欧化,不管一般人能够了解欣赏与否。他们提倡“大众语”运动。但是时机还没有成熟,结果不显著。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阅读赏析

朱自清先生的这篇《论雅俗共赏》篇幅较长,加上论题有些深奥,阅读时需要我们集中精神,并尽力调动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在我国古代,等级观念森严,门第观念严重,雅人与俗人几乎是不可能相识的。朱自清先生从漫漫历史中,挖掘到了“安史之乱”这个分水岭,也逐渐寻到了雅士与俗人融合靠拢的原因。而随着“人”的变化,中国古代文学,如文言文、诗、词、曲、杂剧、戏文等也都或多或少地被“雅化”。这便更加趋向了“雅俗共赏”。

那么,“雅”与“俗”到底是怎样的辩证关系呢?先生在文中提出,“雅俗共赏”要以雅为主,要化俗为雅,要俗不伤雅。雅化越深,“共赏”的人越少,越浅也就越多。而在“雅俗共赏”的群体中,应以俗人为多,以俗人为主。这也就要求文学创作者们在作品思想、艺术等方面注重雅化,同时在语言方面重视化俗,使语言浅显易懂,为更多人所接受。这也正是先生在本文最后所期望的:我们要努力实现高质量的雅俗结合,以符合时代与人民的审美层次,让“雅俗共赏”真正实现。

阅读延伸

1.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就“雅俗共赏”说说自己的理解。

2.请结合文章,用几个词语概括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

3.为了阐明观点,作者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学进行了梳理。由此可见作者对历史与文化都颇有研究。你还能举出一些诗文作品来论证“雅俗共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