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作者与痴想了七八年的北平风味羊头肉不期而遇时,即使在冬夜,他也没有经住**。“爬”“唤”“坐”“看”是作者迫不及待拥有羊肉的一系列动作,而“托”“钻”“放”又塑造了一个在美食面前心满意足。而又不舍狼吞虎咽的形象,要吃心心念念的食物,怎能没有仪式感?此外,作者对小贩的动作描写也极为生动,“抽”“片”“取”“洒”显示了小贩动作的熟练,一盘香气扑鼻的羊头肉立即出现在眼前。
我小时候,早晨跟我哥哥步行到大鹁鸽市陶氏学堂上学,校门口有个小吃摊贩,切下一片片的东西放在碟子上,洒上红糖汁、玫瑰木樨,淡紫色,样子实在令人馋涎欲滴。走近看,知道是糯米藕。一问价钱,要四个铜板,而我们早点费每天只有两个铜板。我们当下决定,饿一天,明天就可以一尝异味。所付代价太大,所以也不能常吃。糯米藕一直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成家立业,想吃糯米藕不费吹灰之力,餐馆里有时也有供应,不过浅尝辄止,不复有当年之馋。
馋与阶级无关。豪富人家,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是因为他这种所谓饮食之人放纵过度,连馋的本能和机会都被剥夺了,他不是不馋,也不是太馋,他麻木了,所以他就要千方百计地在食物方面寻求新的材料、新的刺激。6
6 引用典故
本句中“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是一个典故,出自《晋书·何曾列传》。据记载,何曾生活豪奢,每日要吃掉一万铜钱,还说没有下筷子的地方。此处,作者虽没有把典故展开来讲,但从字面意思,读者也能猜出一二。我们自己在写作时,既可对引用的典故简略叙述,也可学习作者一言概之,如何选择,我们可根据整体行文视情况而定。
我有一位朋友,湖南挂东县人,他那偏僻小县却因乳猪而著名,他告我说每年某巨公派人前去采购乳猪,搭飞机运走,充实他的郇厨。烤乳猪,何地无之?何必远求?我还记得有人治寿筵,客有专诚献“烤方”者,选尺余见方的细皮嫩肉的猪臀一整块,用铁钩挂在架上,以炭肉燔炙,时而武火,时而文火,烤数小时而皮焦肉熟。上桌时,先是一盘脆皮,随后是大薄片的白肉,其味绝美,与广东的烤猪或北平的炉肉风味不同,使得一桌的珍馐相形见绌。可见天下之口有同嗜,普通的一块上好的猪肉,苟处理得法,即快朵颐。像《世说》所谓,王武子家的烝 ,乃是以人乳喂养的,实在觉得多此一举,怪不得魏武未终席而去。人是肉食动物,不必等到“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平夙有一些肉类佐餐,也就可以满足了。
北平人馋,可是也没听说有谁真个馋死,或是为了馋而倾家**产。大抵好吃的东西都有个季节,逢时按节的享受一番,会因自然调节而不逾矩。开春吃春饼,随后黄花鱼上市,紧接着大头鱼也来了,恰巧这时候后院花椒树发芽,正好掐下来烹鱼。鱼季过后,青蛤当令。紫藤花开,吃藤萝饼,玫瑰花开,吃玫瑰饼;还有枣泥大花糕。到了夏季,“老鸡头才上河哟”,紧接着是菱角、莲蓬、藕、豌豆糕、驴打滚、艾窝窝,一起出现。席上常见水晶肘,坊间唱卖烧羊肉,这时候嫩黄瓜、新蒜头应时而至。秋风一起,先闻到糖炒栗子的气味,然后就是炰烤涮羊肉,还有七尖八团的大螃蟹。“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过年前后,食物的丰盛就更不必细说。7一年四季地馋,周而复始地吃。
7 语言活泼连贯
读本段文字,你是否有在听单口相声的错觉呢,一边微笑还一边垂涎欲滴?是啊,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更显示出作者对节令食物的深入研究。美食家不稀奇,而一位能把美食写得如此出色的美食家就实属难得了。平日里,我们也要用心观察记录生活,这样文章才会有滋有味、充实而不空洞。
馋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现象,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
阅读赏析
著名作家梁实秋先生,因“爱吃懂吃写吃”,也被称为“文学界的美食家”。先生为了吃到美食,即使跑远路或亲自下厨也无妨。
而且吃罢还不算完,一定要情真意切地写篇文章,才算心满意足地享用了美味佳肴。先生曾调侃自己嘴馋,可世上又有几人不嘴馋呢?反过来,像先生这样能“直把人写馋”的本领却不见得人人都有。
据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散文集《梁实秋谈吃》,我们不难得出,先生一生创作过93篇关于“谈吃”的文章,这些文章融汇着先生对乡情和故交的怀念,于一饮一啄间记录回味,或评点“吃相”,或探讨“请客”,或介绍厨具……简直无所不包。
这93篇文章中,也包括《雅舍谈吃》中的57篇文章,它们皆以一种食物名为题,读来常令人口齿生津、垂涎欲滴。这不正是现当代版《舌尖上的中国》吗?
说回本文《馋》。它是《梁实秋谈吃》中的第一篇文章,仿佛只有会馋的人才有资格阅读后文,这种编排甚是可爱。文章最后一段“馋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现象,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恰巧印证了这一点。毫不夸张地说,只要读过《馋》的人,就会情不自禁地跟随先生的文字——“一年四季地馋,周而复始地吃。”
阅读延伸
1.本文中,你最喜欢哪段文字?或者那句话会让你有感触。请说说你的理解。
2.请选读梁实秋先生的《梁实秋谈吃》或《雅舍谈吃》,在先生的文字中大饱口福吧。
3.梁实秋与唐鲁孙、邓云乡被称为“华人三大美食家”。如有兴趣,可对另外两位先生多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