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 / 2)

沈从文

探索思考

在众多名篇佳作中,以“时间”为话题的文章比比皆是。正在读此书的你,或许也为“时间”发过几句议论,做过一番感慨吧?但即使是同一话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沈从文先生的这篇《时间》角度更为新奇,立意更为透彻,看似在谈“时间”,实则谈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批注

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1

1 开篇切题

本文标题为“时间”,文章一开篇,作者用简练的语言指出了时间的重要性:“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切题是写作的王道,是作文的底线,使用精练的文字切合题旨、开启全文是一项可贵的写作本领。

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2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2 承上启下

谈完时间的重要性,作者笔锋一转,把“时间”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关联起来,立意高深,转换巧妙,过渡自然。

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的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也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3(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呼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愚蠢家伙。)

3 对比论证

面对生命的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此处,作者用“聪明人”和“愚蠢人”来做对比,“怎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呢?在对等的时间里,在有限的生命里,聪明人理解生活、追求改变,愚蠢人习惯生活、安于现状。对比强烈,令人深思。

两种人即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做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做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做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做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做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4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那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4 排比修辞

作者使用一组结构相近的排比句,列举出一系列相同的职业选择,一气呵成地证明了即使择业相同,成就和结果也不会相同。因为“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大为不同。

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格,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代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5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