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论题一转,作者引出了“尽责任最乐”的观点。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开启本段,前后衔接,流畅自然。
6 引用论证
作者借用古语和俗语,来分析“尽的责任越大,得到的快乐也越多”,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7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
本段引用先人孟子、曾子的名句,列举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的思想状态,把议论的高度更进一层。越是优秀的人,责任越无尽头。但只要每日尽责,即使责任并没有完全解除,他也能获得真正的快乐。本段话使“尽责任最乐”的论证更加完整,更加无懈可击。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8
8 对比论证,总结全文
文章结尾,作者用别人的假说引出“卸却责任”的观点。“卸却”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但苦痛还在,并不会消失;而前文提到的“解除”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由此总结全文: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但躲避或推卸责任,则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体会快乐。
阅读赏析
梁启超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他的这篇《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虽只有千余字,但字里行间透露着先生对“责任”的深度理解。
“责任”是我们每个人都逃脱不开的话题。作为子女的责任,作为学生的责任,作为公民的责任……这一项项责任也许有时让我们苦不堪言,喘不过气,也就是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尽责任最苦”。但责任没有带给过我们快乐吗?当然有。计划圆满完成,考试顺利结束,人生的某个阶段没有遗憾……这些认真负责任后获得的轻松、愉悦、成就感,不就是最大的快乐吗?那种快乐,就好比一篇文章的结尾被画上了圆圆的句号,甚至是漂亮的感叹号,那种快乐真的难以言传。
再次回到梁启超先生的这篇文章,简短朴实,通俗易懂,结构井然,哲理丰富,发人深省,不愧为大师之作。
阅读延伸
1.用自己的话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2.结合文意,说一说你对“快乐之权,操之在己”的理解。
3.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如果把本文题目改为“苦与乐”,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