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匆忙与闲暇(2 / 2)

如果你细读本文,就不难发现在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历史发展的轨迹,按照各学派思想出现的先后顺序加以分析论述,条理清晰,逻辑分明。

理学家说敬说静,总是在小家庭里个人生活无忧无迫,遂能欣赏到这一种生活。朱子说:

“敬有甚事,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耳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其实敬也等如没事了。只要你在没事时莫放纵,莫惰,莫骄。莫惰了,又没事,便成了宋儒心中所认识的所谓敬的体段。陆象山常教人收拾精神,总因在散闲生活中精神易散漫,易放纵,故而要你收拾,这些全是在比较轻松无事中才讲求。8宋儒亦讲明道正谊,但实在是个人身上的意味重了,并不像先秦儒家般,常从国家社会大处着眼。先秦儒讲的义与道,常指的政治性,社会性的,个人日常生活的意味比较淡。因此宋儒好譬如儒家中的出家人。他们不是崇信佛教的僧徒,但可说他们是崇信孔子的僧徒。他们不是慕效老庄的道士,而只是慕效孔孟的道士。

8 举例论证

为了证明理学家重视“说敬说静”,作者再次请出理学家朱子和陆象山来为自己的观点作支撑,展示出了作者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及对世事的深刻思考。

宋明理学家不喜欢佛教,也不喜欢老庄,但那时是南方士大夫为主体的时代了,虽则他们极力想象追求古代中国北方农村的一种朴笃精神,而终于要走样。他们常爱说眼前日用,却实在闲散没事。因此他们爱说孟子“必有事焉”,一面便连带说中庸鸢飞鱼跃活泼泼地。可见他们的那些事,还只是云淡风轻,寻花傍柳,窗前草不除,在闲中欣赏雏鸡,观盆鱼,乃至静听驴子叫之类。9好言之,可说是一种淡宕的艺术人生。恶言之,还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所以用心到这些上面来。阳明教人也说必有事焉,切莫空锅煮饭。其实正因闲散没事,故而时时想到必须有事。真使你生事忙迫,哪有闲工夫说必有事焉呢?然则宋明理学家正已在空锅煮饭了。到底他们也不免要带几分空寂味儿吧。我们纵不说他们也犯了骄惰之病,但劳谦之德总是视古有愧了。

9 语言优美

议论文的语言除了严谨、简练,也可追求优美,有韵律。但在运用时,要辨别其是否与前后文连贯通畅,切忌语言风格变化多端,生出不伦不类之感。

明末北方社会在生事十分难窘的状态下产出了一个颜习斋。但清代康雍升平以后,南方人又操着学术思想之霸权,当时江浙人的生活,在像扬州苏州那种环境里,哪能接受颜习斋的思想呢?而且习斋晚年生活,也就在习敬习静中安度了。西方文明,一开始便在希腊雅典等商业小城市里发展,根本和中国古代北方农村的闲散意味不同。近代欧洲,至少从文艺复兴以下,生活一天忙迫似一天,一天紧张似一天,直到如今,五六百年来紧张忙迫得喘不过气来了。他们中古时期在教堂里的一些儿空寂气味,现在是全散失了,满脑满肠只是功利。彼中哲人如英国罗素之流,生长在此忙迫生活中,讨厌功利鞭子,不免要欣赏到中国。然中国文化之弱点则正在此。10

10 层层递进,逐次展开

此处,作者从远古来到近代,从中国转向西方,层层深入地指出人类的生活状态会随着多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从鸦片战争五口通商直到今天,全国农村逐步破产,闲散生活再也维持不来了,再不能不向功利上认真,中国人正在开始正式学忙迫,学紧张,学崇拜功利,然而忙迫紧张又哪里是生活的正轨呢。功利也并非人生之终极理想,到底值不得崇拜,而且中国人在以往长时期的闲散生活中,实在亦有许多宝贵而可爱的经验,还常使我们回忆与流连。11这正是中国人,尤其是懂得生活趣味的中国人今天的大苦处。

11 照应文题,总结观点

如今的中国人,从闲暇走向匆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不同物质生活条件下的必然,值得深思。

阅读赏析

1948年春天,在有着闲云野鹤的太湖边上,钱穆先生闲居于此。大约四个月的时间,他一边休养,一边利用这些闲散的时光酝酿所思所感,写成一篇又一篇的文字,后汇集成册,取名为《湖上闲思录》。《生活的匆忙与闲暇》便出自于此。

因为是“闲思”,所以这本书不是高深的论著,也不是严谨的讲义,只是先生对事、对人、对社会、对历史的主观思考。如此一来,读者似乎也被分成了两派,有的追随尊崇,有的摇头惋惜。但不管怎样,这是钱穆先生真实的思考和认识,他从儒墨道法谈及程朱理学,从文化反思谈到家国情怀,彰显了作者多样的才华。

而《生活的匆忙与闲暇》一文,虽偶有晦涩,但不影响我们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匆忙如紧绷的弦,闲暇如松弛的线,只有学会平衡二者的关系,才能拥有从容不迫的人生。

阅读延伸

1.在《生活的匆忙与闲暇》一文中,作者最推崇的是哪家思想派别,说说你的理解。

2.假如给你一篇“匆忙与闲暇”的命题作文,你会如何谋篇布局呢?

3.如果你感兴趣,不妨找来《湖上闲思录》一读,并作出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