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2 / 2)

从“劳累的工人喝茶与热水感觉无异”的假设,自然地引出“秋思”——20世纪30年代,报纸杂志上出现了不少哀秋、悲秋的文章。鲁迅先生认为那是无病呻吟、附庸风雅,他毫不客气地指出“秋思”只是骚人墨客所享的一种“清福”而已,与劳动人民毫不相干。

于是有人以为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当然不属于粗人,这是上等人的牌号。然而我恐怕也正是这牌号就要倒闭的先声。我们有痛觉,一方面是使我们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们能够自卫。5假如没有,则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将茫无知觉,直到血尽倒地,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倒地。但这痛觉如果细腻锐敏起来呢,则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觉得,连衣服上的接缝、线结、布毛都要觉得,倘不穿“无缝天衣”,他便要终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但假装锐敏的,自然不在此例。

5 破中有立

细腻锐敏的感觉被一些人认为是上等人的牌号,针对这种自命清高的看法,鲁迅先生不仅加以反驳,还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应有“痛觉”,应不忘苦痛的现实,应保持对敌人的高度警惕。破中有立,很好地达到了反驳的目的。

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6

6 紧扣文题,呼应开篇

经过一番议论,作者以“喝茶”收尾,不仅饱含着对“秋思”之人的讥讽,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决心:仍将直面黑暗的社会,保持战斗的态度。

阅读赏析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极其擅长撰写杂文。杂文是直接反映社会事实的文学性论文,它短小而锋利,是一种战斗力很强的文体。《喝茶》便是一个范例。

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初衷,本是嘲讽当时的病态文学现象。但他不直接点明,反而以“喝茶”为题展开批判,构思巧妙至极。文中对骚人墨客“享清福”的闲情逸致是由“喝好茶”而引发的,继而把“论喝茶”与“享清福,报秋心的雅人”的病态思想和病态创作有机交织起来,层层深入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文章结尾,在完成了对病态文学的批判之后,先生悠然自得地写到“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借此来表明自己的决心:他会义无反顾地用笔杆作武器,“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在血色火光中奋然前行。

阅读延伸

1.鲁迅先生生长在茶乡浙江绍兴,他在文章和日记中也多次提到茶事。你能列举出一些相关的情节吗?

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杂文佳作,请阅读后,说说该文的论证方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