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行(2 / 2)

桐君山并不高,却以地位和形势取胜,兼有山和水的佳趣。背后是深谷,绵延的山脉;前面极目无垠,原野如绣,而两面临水,脚底下就是那滔滔东去的大江;隔岸相望,两江交叉处是桐庐的市廛一撮,另一面又是隔岸的青山。山顶的庙宇已经破残不堪,从那漏空的断壁,洞穿的飞檐,朱痕犹在的雕栏画栋之间,到处嵌进了山,望得见水。庙后的一株石榴,寂寞中兀自开得绚烂,那耀眼的艳红真当得起“如火如荼”的形容,似乎也只有这样的地方才配有它。4站在山顶,居高临下,看看那幽深雄奇的气势,我想起历史,想起战争,想起我们的河山如此之美,而祖国偏又如此多难。在这次抗日战争中,桐庐曾经几度沦陷,缅想敌人立马山头,面对如此山川,而它的主人却是一个坚忍的、不可征服的民族,我不知激动他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4 寄情于物、对照呼应

此处寂寞中独自绽放的石榴与前文“众醉独醒”的花树相照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借花树、石榴以言志,寄托了中国人民面对侵略者绝不屈服的顽强精神。

渡水过桐庐,从江边拾级而上,我们在街上闲闲地溜达了一回。这是个江城,同时是个山城,所以高高地矗立在水上。像喜欢杭州的龙井一样,我喜欢这个小城。好在小,比较整洁,有温暖亲切的感觉,令人向往丰乐和平、日长如年的岁月,不像有些小村小城,一接触到就使人想起灾难、贫穷、老死,想起我们民族的困厄。桐庐街道虽小,却并无逼窄之感,道旁疏疏地种着街树,这似乎是别的小城市中所不经见的。市街相当繁荣,有些房子正在建造。劫灰犹在,春意乍生,可以看出这个小城是相当富庶的。5

5 象征、对比

作者用江城的温暖亲切与小村小城的灾难贫穷相比较,用强烈的反差来表达自己对民族国家陷入战乱的哀痛与悲愤,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

临江有一家旅馆,两面临水。一位朋友曾经在那里投宿,据说入夜倚窗,看山间明月,江上渔灯,有不可描摹的情趣。可惜我们没有这个幸运。

数年来梦想的富春江,总算看过了。虽然连七里泷和钓台的面也没有见,可是到底逛了桐庐。这就够了!单为爬一次桐君山,也算得此行不虚!人们艳说上游如何如何的山回水曲,引人入胜。如何如何的柳暗花明,奇峰突起,看了桐庐,我们的想象有了驰骋的依托,从这里也可以得其一二,愿将此留供低徊,作他日直溯上游时的印证吧。6

6 呼应前文、衬托

呼应前文提到的沿江游览的多年心愿,并用他人的评价之词来衬托爬桐君山的不虚此行,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字词运用上,“山回水曲”“柳暗花明”等词,对仗工整、意境幽远,具有结构之美。

阅读赏析

柯灵,中国散文家、电影剧作家,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便开始从事散文创作,他的散文作品构思巧妙、用词严谨、抒情真切。

柯灵先生认为,“有些成语,言简意赅,很难用口语表达传神”。所以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很少出现多重修饰的复合长句,从这篇《桐庐行》中,我们便能感受到柯灵先生在用词方面的精妙之处。比如描写泛舟江上,要“迎晓风,送夕阳,看明月”;描写风景,则是“浓蓝夹翠绿,深深浅浅”“远远近近的山,明明暗暗的树,潮平岸阔,风正帆轻”,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而在文章构思方面,本文更是结构分明,脉络清晰,以游览路线为明线、情感抒发为暗线,并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通过方位变换来切换景点,人走景移,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的美妙画卷,将自己对时代、国家命运的忧患之情杂糅其中,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将全文贯穿统一起来,结构浑然一体,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游记散文。

阅读延伸

1.由文章题目可知本文是一篇游记,请联系全文内容,用文中相关词句来标注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

2.作者为何将自己早想“沿江看看”的心愿说成是“无关紧要”呢?

3.作者笔下的桐君山都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