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2 / 2)

先举例:屋子一定有门,不一定有窗,然后提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的观点,接着进行细分述说,充分有力地表达了“门代表人类的物质需求,而窗代表人类的精神需求”这一观点。

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正和凯罗(Gottfried Keller)《晚歌》(Abendlied)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Fensterle),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着一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所以黄山谷说心动则目动,孟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梅特林克戏剧里的情人,接吻时不闭眼,可以看见对方有多少吻要从心里上升到嘴唇上。我们跟戴黑眼镜的人谈话,总觉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他以假面具相对,就是为此。据爱戈门(Eckerann)记一八三〇年四月五日歌德的谈话,歌德恨一切戴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上的皱纹,但是他给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5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的心思。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6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予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起来先关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镇天镇夜不关的。7

5 举例论证

作者为了说明窗子之于房屋如同眼睛之于人类的观点,罗列了古今中外的多个例子,论证有理有据,语言诙谐幽默,既显示了作者的渊博智慧,又传递出作者举重若轻的从容。

6 承接上文

人可以通过窗户来透气、采光、欣赏风景,但窗外太过喧闹,也会妨碍灵魂的自由,所以人会很自然地关上窗户。这里承接了上文窗子“原是在人看情形斟酌增减的”,上文从开窗说起,此处则论述关窗,前后论证严密,无懈可击。

7 首尾呼应

开篇提到“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结尾又说即使是春天,窗子也不能总开,通过辩证提出的论点有理有据、合情合理,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篇,使得全文结构完整,立意深刻,用意味悠长的调侃来传递深刻的人生哲理。

阅读赏析

钱锺书,中国学者、作家,其文章言简而义丰,正如邹文海所评价的“钱氏以最经济曼妙的文字,凝聚长年累月的心得”。先生的这一特点,在《窗》一文中可见一斑。

本文由浅入深、平中见奇,通过门与窗的对比引出窗户丰富了房屋意义的观点,接着论点升级,将人类对精神的高尚追求附着在窗户上,通过引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来阐述人类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现实生活与思想境界的差异和距离,用平淡朴实、通俗易懂的语言,引经据典,穿插着诙谐幽默的语言,吸引着读者的好奇心,通过紧密严谨的行文结构,层层递进,逐步引申出“窗户是房屋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一观点,条理清晰,逻辑分明,在看似豁达通透的字里行间,能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阴影以及深埋作者内心的悲苦,而作者也通过窗这一实物获得启迪,关上这扇通向残酷外界的心灵之窗,便能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与自然沟通、与自我对话。

阅读延伸

1.开篇作者写道“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应如何理解这句话?

2.就第2自然段而言,作者围绕“窗”向读者传递了哪些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3.怎样理解“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这句话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