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2 / 2)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江南冬雨水墨画,同样用“微雨”“淡”等词紧扣江南冬景含蓄“生气”的氛围,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加以红黄色彩来渲染画面,给人带来一丝微妙的喜悦,让人心境变得洒脱。在景物描写中,合理运用想象,能在写实的基础上增添艺术感染力。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5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6

5 引用、以诗传情

作者并非随意引用诗句,而是借助诗中的“欲雪”“寒沙”“微雪”“风雪”“深雪”来营造孤寂画面,用“饮”“梅影”“酒香”“夜归”“一枝开”来点缀生机,使得寂寥画面中现了生机、有了生气,同时用“一杯”“一枝”来说明这份“生气”的有限,紧扣“含蓄生气”的主题。诗句的引用形成了文白相间的结构,使得文风跌宕多彩。

6 反问

作者说自己的笔“愚劣”,借用古诗更加“直截了当”,说明作者在描述江南雪景时遇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困境,他自觉无法用直白语言来描述那份韵味,便借助诗句来还原那份境界。反问,即用疑问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且答案肯定而唯一。反问句要比陈述句语气强烈,更易引起读者思考。

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大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到湖上散散步吧!7

7 诙谐幽默

作者以诙谐之语结束全文,仍以“散步”作为落脚点,紧扣文章结构,自然流畅。幽默语言又让读者会心一笑,心生意犹未尽之感。

阅读赏析

郁达夫,浙江人,著名作家、诗人。 他曾说:“欣赏山水和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人生的心情。”这篇《江南的冬景》便是最好的诠释。

文章题目虽然特指江南,作者却将闽粤排除在外,大概是因为闽粤的冬天在作者眼中是不纯正的,因而作者以北方的严寒、闽粤的“长春”为陪衬,重点突出描写江南的冬景。从文中可以看出,江南的冬景之所以美,“含得住热气”仅是表面原因,真正吸引作者的是可以“上冬郊去走走”,可以上“寒郊去散步”。所以,作者紧扣“散步”二字,带领读者走过江南的冬阳、冬雨和冬雪,领略了一幅幅温馨闲适、虚虚实实、情趣盎然的美景图,并以精妙用词穿插其中,点出了江南冬景拥有“含蓄”的有限“生气”,而这则是让作者对江南冬景情有独钟的又一重要原因。文章结尾,作者仍回归“散步”,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来结束全文,结构自然连贯,意境自在悠远。文章结构方面,作者运用多处对比来衬托江南的美,不过他并未因自己爱江南美景而贬低其他,即使与国外相比,他也说“和我们江南差不多”。郁达夫先生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回首望去仍是故乡最动人。在他眼中,不论南北,不论中外,皆是美景,所不同的,是感情。

阅读延伸

1.作者说北方过冬“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2.“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请对这种“特异的恩惠”做简要分析。

3.闽粤的冬天,“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此处的“杂七杂八”应作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