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丝和梅花(2 / 2)

这不是初恋,是未恋,正自觉“解看花意”的时代。情绪的不同,不只是男子和女子有分别,东方和西方也甚有差异。情绪即使根本相同,情绪的象征,情绪所寄托,所栖止的事物却常常不同。水和星子同西方情绪的联系,早就成了习惯。一颗星子在蓝天里闪,一流冷涧倾泄一片幽愁的平静,便激起他们诗情的波涌,心里甜蜜地,热情地便唱着由那些鹅羽的笔锋散下来的“她的眼如同星子在暮天里闪”,或是“明丽如同单独的那颗星,照着晚来的天”,或“多少次了,在一流碧水旁边,忧愁倚下她低垂的脸”。

惜花,解花太东方,亲昵自然,含着人性的细致是东方传统的情绪。

此外年龄还有尺寸,一样是愁,却跃跃似喜,十六岁时的,微风零乱,不颓废,不空虚,踮着理想的脚充满希望,东方和西方却一样。人老了脉脉烟雨,愁吟或牢骚多折损诗的活泼。5大家如香山、稼轩、东坡、放翁的白发华发,很少不梗在诗里,至少是令人不快。话说远了,刚说是惜花,东方老少都免不了这嗜好,这倒不论老的雪鬓曳杖,深闺里也就攒眉千度。

5 年龄的“尺寸”怎样去表现呢?作者抓住“愁”这种具体的情绪:年少时是“踮着理想的脚充满希望”,年老时则多有“愁吟或牢骚”,两相对比,年龄的尺寸便跃然纸上了。

最叫人惜的花是海棠一类的“春红”,那样娇嫩明艳,开过了残红满地,太招惹同情和伤感。6但在西方即使也有我们同样的花,也还缺乏我们的廊庑庭院。有了“庭院深深深几许”才有一种庭院里特有的情绪。如果李易安的“斜风细雨”底下不是“重门须闭”也就不“萧条”得那样深沉可爱;李后主的“终日谁来”也一样的别有寂寞滋味。看花更须庭院,常常锁在里面认识,不时还得有轩窗栏杆,给你一点凭藉,虽然也用不着十二栏杆倚遍,那么慵弱无聊。

6 情景交融

海棠的明艳之色,令满地“残红”显得触目惊心,“残”“满”两个字不仅描绘出落花的画面感,更蕴含着作者的惜花之情。

当然旧诗里伤愁太多:一首诗竟像一张美的证券,可以照着市价去兑现!所以庭花、乱红、黄昏、寂寞太滥,时常失却诚实。西洋诗,恋爱总站在前头,或是“忘掉”,或是“记起”,月是为爱,花也是为爱,只使全是真情,也未尝不太腻味。就以两边好的来讲。拿他们的月光同我们的月色比,似乎是月色滋味深长得多。花更不用说了;我们的花“不是预备采下缀成花球,或花冠献给恋人的”,却是一树一树绰约的、个性的,自己立在情人的地位上接受恋歌的。

所以未恋时的对象最自然的是花,不是因为花而起的感慨——十六岁时无所谓感慨——仅是刚说过的自觉解花的情绪。寄托在那清丽无语的上边,你心折它绝韵孤高,你为花动了感情,实说你同花恋爱,也未尝不可——那惊讶狂喜也不减于初恋。还有那凝望,那沉思……

一根蛛丝!记忆也同一根蛛丝,搭在梅花上就由梅花枝上牵引出去,虽未织成密网,这诗意的前后,也就是相隔十几年的情绪的联络。7

7 首尾呼应

驰骋而去的思绪收了回来,重新聚焦在一根蛛丝上,在结构上呼应了开篇,使文章的“形”仅仅凝聚在蛛丝的“神”。

午后的阳光仍然斜照,庭院阒然,离离疏影,房里窗棂和梅花依然伴和成为图案,两根蛛丝在冬天还可以算为奇迹,你望着它看,真有点像银,也有点像玻璃,偏偏那么斜挂在梅花的枝梢上。

阅读赏析

林徽因是中国现代女性中极为独特的一位,她的优雅与才学影响着一代代人。她的主要成就集中在建筑学及文学上,本文就集中体现了她在文学上的天赋与才华。文中对诗词信手拈来,与唯美的词句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充满美感的哲思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作者的思绪肆意驰骋,由一根蛛丝牵引而出,在寂静的冬日里,一刹那间绽出思维的花朵,人性、艺术、哲学……这些看似无关联的主题,经过作者深入地思考与探讨,多角度、多层面交织,在结构上形成了立体丰盈的层次,让人不得不感叹文章布局的精巧。此外,《蛛丝与梅花》这篇散文中不见起承转合的明显痕迹,多随着作者的意识向前行进,虽读来有些难度,但文中好词、好句比比皆是,是积累词汇与构句、构段的经典例文。

阅读延伸

1.文章以“蛛丝与梅花”为题,但文中这两种事物出现得并不多,试着分析本文的写作风格,并说说“蛛丝”与“梅花”在文中的作用。

2.作者在文中引用的诗句分别是怎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