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菜(2 / 2)

既写了小菜的样式多,又写其价钱便宜、开胃,照应前文所说的“好吃”“实惠”。

马家牛肉店不知还有没有?如果没有了,就太可惜了。

昆明还有牛干巴,乃将牛肉切成长条,腌制晾干。小饭馆有炒牛干巴卖。这东西据说生吃也行。马锅头上路,总要带牛干巴,用刀削成薄片,酒饭均宜。

蒸菜

昆明尚食蒸菜。正义路原来有一家。蒸鸡、蒸骨、蒸肉,都放在直径不到半尺的小蒸笼中蒸熟。小笼层层相叠,几十笼为一摞,一口大蒸锅上蒸着好几摞。蒸菜都酥烂,蒸鸡连骨头都能嚼碎。蒸菜有衬底。别处蒸菜衬底多为红薯、洋芋、白萝卜,昆明蒸菜的衬底却是皂角仁。11皂角仁我是认识的。我们那里的少女绣花,常用小瓷碟蒸十数个皂角仁,用来“光”绒,取其滑润,并增光泽。我没有想到这东西能吃,且好吃。样子也好看,莹洁如玉。12这么多的蒸菜,得用多少皂角仁,得多少皂角才能剥出这样多的仁呢?玉溪街里有一家也卖蒸菜。这家所卖蒸菜中有一色rang小瓜:小南瓜,挖出瓤,塞入肉蒸熟,很别致。很多地方都有rang菜,rang冬瓜,rang茄子,都是塞肉蒸熟的菜。rang不知道怎么写,一般字典查不到这个字。或写成“酿”,则音义都不对。我们到北京后曾做过rang小瓜,终不似玉溪街的味道。大概这家因为是和许多其他蒸菜摆在一起蒸的,鸡、骨、肉的蒸气透入蒸小瓜的笼,故小瓜里的肉有瓜香,而包肉的瓜则带鲜味。单rang一瓜,不能腴美。

11 对比

先列举出别处蒸菜常用的衬底,再写昆明蒸菜用皂角仁来衬底,两相对比,昆明蒸菜的独特之处跃然纸上。

12 比喻

上文说到皂角仁有增光泽的效果,此处又把蒸熟的皂角仁比作玉,形象地写出了皂角仁的晶莹剔透之感。

诸菌

有朋友到昆明开会,我告诉他到昆明一定要吃吃菌子。他住在一旧交家里,把所有的菌子都吃了。回北京见到我,说:“真是好!”

鸡枞为菌中之王。甬道街有一家专做鸡枞的馆子。这家还卖苦菜汤,是熬在一口大锅里,非常便宜,好吃。外省人说昆明有三怪:姑娘叫老太,芥菜叫苦菜。听昆明人说苦菜不是芥菜,别是一种。

前月有一直住在昆明的老同学来,说鸡枞出在富民。有一次他们开会,从富民拉了一汽车鸡枞来,吃得不亦乐乎。鸡枞各处皆有,富民可能出得多一些。

青头菌、牛肝菌、干巴菌、鸡油菌,我在别的文章里已写过,不重复。昆明诸菌总宜鲜吃。鸡枞可制成油鸡枞,干巴菌可晾成干,可致远,然而风味减矣。

乳扇、乳饼

乳扇是晾干的奶皮子,乳饼即奶豆腐。这种奶制品我颇怀疑是元朝的蒙古兵传入云南的。然而蒙古人的奶制品只是用来佐奶茶,云南则作为菜肴。13这两样其实只能“吃着玩”,不下饭的。

13 作者在文中多次谈到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汪曾祺先生不仅是在介绍昆明的菜品、饮食习惯,更是在以一位阅历丰富的士大夫角度与读者交流。

炒鸡蛋

炒鸡蛋天下皆有。昆明的炒鸡蛋特泡。一颠翻面,两颠出锅,动锅不动铲。14趁热上桌,鲜亮喷香,逗人食欲。

14 动作描写

用词对仗工整,言简而义丰,“颠”“翻”“出”等几个动作将炒鸡蛋的过程描写得极其干脆利落,极具画面感。“动锅不动铲”的描写,言简意赅地传递出昆明炒蛋的特点。

番茄炒鸡蛋,番茄炒至断生,仍有清香,不疲软,鸡蛋成大块,不发死。番茄与鸡蛋相杂,颜色仍分明,不像北方的西红柿炒鸡蛋,炒得“一塌糊涂”。

映时春有雪花蛋,乃以鸡蛋清、温熟猪油于小火上,不住地搅拌,猪油与蛋清相入,油蛋交融。嫩如鱼脑,洁白而有亮光。入口即已到喉,齿舌都来不及辨别是何滋味,真是一绝。15另有桂花蛋,则以蛋黄以同法制成。雪花蛋、桂花蛋上都洒了一层瘦火腿末,但不宜多,多则掩盖鸡蛋香味。鸡蛋这样的做法,他处未见。我在北京曾用此法做一盘菜待客,吹牛说“这是昆明做法”。客人尝后,连说“不错!不错!”且到处宣传。其实我做出的既不是雪花蛋,也不是桂花蛋,简直有点像山东的“假螃蟹”了!

15 对雪花蛋制作过程的描写,仿佛能让读者看到猪油和蛋清水乳交融的画面,而对雪花蛋形态、光泽以及口感的描述,所传递出的那份爽滑、鲜嫩、入口即化不禁让读者垂涎三尺,由此可见作者在描写食物的色、香、味等特点时,下笔精准、功力深厚。

炒青菜

袁子才《随园食单》指出:炒青菜须用荤油,炒荤菜当用素油,很有道理。昆明炒青菜都用猪油。昆明的青菜炒得好,因为:菜新鲜,油多,火爆,慎用酱油,起锅时一般不烹水或烹水极少,不盖锅(饭馆里炒青菜多不盖锅),或盖锅时间甚短。这样炒出来的青菜不失菜味,且不变色,视之犹如从园中初摘出来的一样。16

16 因果倒置、总分总

作者先提出观点“昆明的青菜炒得好”,接着详细叙述“炒得好”的具体原因,最后总结“炒得好”究竟好在哪儿,形成了总分总的结构,语言精练,层次分明。其中穿插了因果倒置的写法,避免了先因后果、平铺直叙的直白,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菜花昆明叫椰花菜。北京炒菜花先以水焯过,再炒。这样就不如干脆加水煮成奶油菜花汤了。昆明炒椰花菜皆生炒,脆而不梗,干干净净。如加火腿,尤妙。

炒苞谷只有昆明有。每年北京嫩玉米上市时,我都买一些回来抠出玉米粒加瘦肉末炒了吃。有亲戚朋友来,觉得很奇怪:“玉米能做菜?”尝了两筷子,都说“好吃”。炒苞谷做法简单,在北京的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已经推广。有一个西南联大的校友请几个老同学上家里聚一聚,特别声明:“今天有一道昆明菜!”端上来,是炒苞谷。苞谷既老,放了太多的肉,大量酱油,还加了很多水咕嘟了!我跟他说:“你这样的炒苞谷,能把昆明人气死。”

临离昆明前我和朱德熙在一家饭馆里吃了一盘肉炒菠菜,当时叫绝,至今不忘。菠菜极嫩(北京人爱吃长成小树一样的菠菜,真不可解),油极大,火甚匀,味极鲜。17炒菠菜要尽量少动铲子。频频翻锅,菠菜就会发黑,且有涩味。

17 作者这三言两句用词精练,既写出了炒菠菜好吃在哪儿,又点明了好吃到了何种程度,将炒菠菜的美味刻画得极为传神,同时“极”“甚”两个程度副词恰如其分,将炒菠菜的“叫绝”味道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读者也不禁为之叫绝、叫好。

黑芥·韭菜花·茄子酢

昆明谓黑大头菜为黑芥。袁子才以为大头菜偏宜肉炒,很对。大头菜得肉,香味才能发出。18我们有时几个人在昆明饭馆里吃饭,一看菜不够了,就赶紧添叫一盘黑芥炒肉。一则这个菜来得快;二则极下饭,且经吃。

18 文白相间

文言文“偏宜”搭配白话文“很对”,用词精练,极具生活气息。“很对”一词生动有趣地刻画出作者认同袁子才看法的那份“深以为然”,而文白结合的写法也显示出作者语言平实委婉又富有弹性的特点。合理使用文白相间,可以使文章语言简练雅致,既不像白话文那样过于直白通俗,也不像文言文那样过于艰涩深奥。语言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

韭菜花出曲靖。名为韭菜花,其实主料是切得极细晾干的萝卜丝。这是中国咸菜里的“神品”。这一味小菜按说不用多少成本,但价钱却颇贵,想是因为腌制很费工。昆明人家也有自己腌韭菜花的。这种韭菜花和北京吃涮羊肉作调料的韭菜花不是一回事,北京人万勿误会。

茄子酢是茄子切细丝,风干,封缸,发酵而成。我很怀疑这属于古代的菹。菹,郭沫若以为可能是泡菜。《说文解字》“菹”字下注云:“酢菜也。”我觉得可能就是茄子酢一类的东西。中国以酢为名的小菜别处也有,湖南有“酢辣子”。古书里凡从酉的字都跟酒有点关系。茄子酢和酢辣子都是经过酒化了的,吃起来带酒香。

阅读赏析

汪曾祺先生是著名的作家,他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足见其博闻广识。读先生的《昆明菜》,便会惊讶于他的阅历,四方食事,他如话家常,但其中却饱含道理与智慧。

文无情难为好文。写散文的一种境界便是情在文中,文中含情。《昆明菜》中提到了许多昆明菜品和饮食文化,有的写形,有的写神,样样精彩,令人垂涎,更能情注其中,以风趣浅近的语言娓娓道来,难怪他将在昆明吃汽锅鸡说成是“培养一下正气”。于世俗生活中发现美、发现乐趣,这样一位可敬可爱的老人,这样一篇“色香味”俱全的美文,值得我们用心咀嚼品味。

阅读延伸

1.简要概括本文围绕牛肉写了哪些内容。

2.作者在开篇写道,“我离开昆明整四十年了,对昆明菜一直不能忘”,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读完本文后,谈谈你对汪曾祺先生行文风格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