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送呢?大江还没有开冻,就是能找到一个冰洞把它塞下去,我看也要冻死,再不然也要饿死。”我说。
郎华笑了。他说我像玩鸟的人一样,把鸟放在笼子里,给它米子吃,就说它没有悲哀了,就说比在山里好得多,不会冻死,不会饿死。
“有谁不爱自由呢?海洋爱自由,野兽爱自由,昆虫也爱自由。”郎华又敲了一下水盆。5
5 排比
作者用排比句式并借他人之口来表述观点,即世间万物皆爱自由,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与期盼。
小鱼只悲哀了两天,又畅快起来,尾巴打着水响。我每天在火边烧饭,一边看着它,好像生过病又好起来的自己的孩子似的,更珍贵一点,更爱惜一点。天真太冷,打算过了冷天就把它放到江里去。
我们每夜到朋友那里去玩,小鱼就自己在厨房里过个整夜。它什么也不知道,它也不怕猫会把它攫了去,它也不怕耗子会使它惊跳。我们半夜回来也要看看,它总是安安然然地游着。家里没有猫,知道它没有危险。
又一天就在朋友那里过的夜,终夜是跳舞,唱戏。第二天晚上才回来。时间太长了,我们的小鱼死了!
第一步踏进门的是郎华,差一点没踏碎那小鱼。点起洋烛去看,还有一点呼吸,腮还轻轻地抽着。我去摸它身上的鳞,都干了。小鱼是什么时候跳出水的?是半夜?是黄昏?耗子惊了你,还是你听到了猫叫?
蜡油滴了满地,我举着蜡烛的手,不知歪斜到什么程度。6
6 侧面描写
内心的悲伤仿佛抽空了作者浑身的力气,通过对蜡烛歪斜的侧面描写勾勒出作者心中的悲伤,让读者感同身受。
屏着呼吸,我把鱼从地板上拾起来,再慢慢把它放到水里,好像亲手让我完成一件丧仪。沉重的悲哀压住了我的头,我的手也颤抖了。
短命的小鱼死了!是谁把你摧残死的?你还那样幼小,来到世界——说你来到鱼群吧,在鱼群中你还是幼芽一般正应该生长的,可是你死了!7
7 心理描写
此处由第一人称切换为第二人称,看似突兀,实则更有助于情感的释放。同时运用反问句、惊叹句,将作者内心的懊悔、自责、痛苦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使得悲伤情绪的表达更具冲击力。
郎华出去了,把空漠的屋子留给我。他回来时正在开门,我就赶上去说:“小鱼没死,小鱼又活啦!”我一面拍着手,眼泪就要流出来。我到桌子上去取蜡烛。他敲着盆沿,没有动,鱼又不动了。
“怎么又不会动了?”手到水里去把鱼立起来,可是它又横过去。
“站起来吧。你看蜡油啊!……”他拉我离开盆边。
小鱼这回是真死了!可是过一会又活了。
这回我们相信小鱼绝对不会死,离水的时间太长,复一复原就会好的。
半夜郎华起来看,说它一点也不动了,但是不怕,那一定是又在休息。我招呼郎华不要动它,小鱼在养病,不要搅扰它。
亮天看它还在休息,吃过早饭看它还在休息。又把饭粒丢到盆中。我的脚踏起地板来也放轻些,只怕把它惊醒,我说小鱼是在睡觉。8
8 语言、动作描写
作者用笔墨反复叙述,一会儿说小鱼在“休息”,一会儿说小鱼在“养病”,一会儿又说小鱼在“睡觉”,一直在回避“死亡”这个残酷的字眼,让我们看到作者不忍面对现实,只能自欺欺人、麻痹自己的悲伤心态。
这睡觉就再没有醒。我用报纸包它起来,鱼鳞沁着血,一只眼睛一定是在地板上挣跳时弄破的。
就这样吧,我送它到垃圾箱去。
阅读赏析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与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在文学创作中,她拒绝现有成法,独辟蹊径,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她也被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这篇《同命运的小鱼》风格特异,在小说的基础上不时流露出诗歌和散文的影子,令读者耳目一新。
文章讲述了五条小鱼接连死去的过程。开头用倒叙手法点题,并确定了全文悲伤沉郁的感情基调。在内容篇幅处理上,作者将重心放在前三条以及最后一条小鱼身上,至于第四条则一笔带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小鱼由生到死的生命画卷,从中传递出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注以及自身所具备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文章构思精巧,通过仔细阅读,你会发现作者共展现出了四种不同心态,分别是关注小鱼成长的孩童心态、因小鱼死去而敏感悲伤的女性心态、为自由呐喊抗争的反抗心态以及无力做出改变的悲观心态。不同的心态相互交织、彼此依存,让主人公变成了有血有肉的存在,并让读者从中反思人生,体会到生命和自由的珍贵。
阅读延伸
1.已被开膛破肚的鱼“尾巴仍打得菜板很响”,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文中提到的“这是凶残的世界,失去了人性的世界,用暴力毁灭了它吧!毁灭了这些失去了人性的东西”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垃圾箱”在全文共出现了几处,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垃圾箱”究竟代表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