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病情有所好转,一向信奉科学且理性的作者居然下意识想归功于“不可知之力”,可见女儿重病一事对作者的冲击之大,足见当时其心情惊怖至极。虽然在后文作者也做了解释,但这种下意识的反应才是最真实、最能打动人心的。
整整地睡了一星期,脑部已经渐好,可以移动,遂于十九日午前搬往医院,她的母亲和“姊姊”陪伴着,因为心脏尚须疗治,住在院里较为便利,省得医生早晚两次赶来诊察。现在温度复原,脉搏亦渐恢复,她卧在我曾经住过两个月的病室的**,只靠着一个冰枕,胸前放着一个小冰囊,伸出两只手来,在那里唱歌。妻同我商量,若子的兄姊十岁的时候,都花过十来块钱,分给用人并吃点东西当作纪念,去年因为筹不出这笔款,所以没有这样办,这回病好之后,须得设法来补做并以祝贺病愈。她听懂了这会话的意思,便反对说:“这样办不好。倘若今年做了十岁,那么明年岂不还是十一岁么?”我们听了不禁破颜一笑。唉,这个小小的情景,我们在一星期前哪里敢梦想到呢?5
5 反问
全家人忧心忡忡、焦头烂额的状态因女儿病情的好转而有所改善,这难得的“破颜一笑”不禁让读者也松了一口气,紧紧揪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这“小小的情景”放在平日里是那么稀疏平常,然而此刻却是那么的可贵。
紧张透了的心一时殊不容易松放开来。今日已是若子病后的第十一日,下午因为稍觉头痛告假在家,在院子里散步,这才见到白的紫的丁香都已盛开,山桃烂熳得开始憔悴了,东边路旁爱罗先坷君回俄国前手植作为纪念的一株杏花已经零落净尽,只剩有好些绿蒂隐藏嫩叶的底下。6春天过去了,在我们彷徨惊恐的几天里,北京这好像敷衍人似的短促的春光早已偷偷地走过去了。这或者未免可惜,我们今年竟没有好好地看一番桃杏花。但是花明年会开的,春天明年也会再来的,不妨等明年再看:我们今年幸而能够留住了别个一去将不复来的春光,我们也就够满足了。7
6 景物描写、借景抒情
全文直到此处才出现了一些明艳的色彩。“白的紫的丁香”“绿蒂”“嫩叶”这些色彩的出现,明艳且富有生气,同时也意味着笼罩在作者及家人心头的阴霾正在逐渐散去。借景抒情是间接抒情的一种,凭借外物做依托来抒发人物情感,语言形式上客观冷静,情感表达上形象婉转。
7 抒情
作者仿佛刚从一条昏暗幽长的隧道中跌跌撞撞地走了出来,重见天日,再次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对明年春暖花开的企盼则生动地刻画了这种劫后余生的心理,同时也暗含着人应当懂得珍惜、活在当下的人生哲理。
今天我自己居然能够写出这篇东西来,可见我的凌乱的头脑也略略静定了,这也是一件高兴的事。
阅读赏析
周作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思想家。本文选自其文集《雨天的书》,记录了次女周若子突患重病,最终转危为安的惊险经历。
文章以若子的一首小诗开篇,画面温馨且充满童趣,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然而紧接着若子的“垂死状态”瞬间让读者为之揪心不已,自此,文章基调转为沉郁压抑,作者通过对家人心理活动、语言、动作及神态等多方面的描写,寥寥数语便刻画出众人的慌乱无章、心急如焚。平日里的周作人亲情意识较为淡薄,对生死一事自诩看得很淡,然而爱女身染重病一时间也让他方寸大乱。万幸若子的病情得以控制并有所好转,文章基调也随着丁香的出现有所转圜,紧张的节奏逐渐放缓,并以作者对来年“春暖花开”的企盼作为收尾。全文节奏强烈,扣人心弦,人物心理刻画得极为传神,充满了真情实感。
可叹的是,五年之后,年仅十五岁的周若子最终还是撒手人寰,离开了人世,让人扼腕叹息。
阅读延伸
1.作者对“未知之力”究竟持何种态度?
2.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紧张透了的心一时殊不容易松放开来”,请就作者心理活动对这句话做简要分析。
3.文章倒数第二段提到“山桃烂熳得开始憔悴了”“杏花已经零落净尽”,有何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