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使用比喻的修辞,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梁实秋上课的特点——平静而清楚。
一会儿法国,一会儿英国德国,提到人名书名,写板书,法国的法文,英国的英文……抗战时期,学生中多半是“流亡学生”,学过点外语也耽误了。他全不管,从不提问,和学生不过话,更不交流。7下课铃一响,揣纸条,戴帽子,围三绕围巾,立刻走人,上滑竿。8
7 叙述
作者使用叙述的表达方式,交代了梁实秋自顾自的上课风格。而简短的句式,形成短促的语气,读来让人可以体会到他这种自顾自上课的干脆劲儿。
8 动作描写
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的特点,以白描的手法,形神兼备地写出梁实秋下课后迅速离开教室,上滑竿的情形。
和别的老师,“进步”的和不见得“进步”的名流,都不招呼。9
9 叙述
交代梁实秋先生的交际,表现其高傲的性格特征。
他的课经常满座。当时书不易得,流亡学生自有生活方式,读书时间也少。他的课显得知识丰富,条理清晰,叙述娴熟又动听。10
10 议论
作者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梁实秋虽然上课不关心学生,但课依然满座的原因,也由此交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阅读赏析
《滑竿教授》,是林斤澜写的一篇回忆梁实秋的散文。文中,作者通过描写梁实秋代步工具的独特、上课风格的独特、人际关系的独特,刻画出一位高傲、特立独行的“滑竿教授”的形象。
梁实秋每天都会乘坐滑竿上下课。然而,作者却选择一个冬天飘雪的日子来描写,这自有其写作的考量。由文中的内容可知,在冬天飘雪的日子,梁实秋的衣着打扮与滑竿搭配在一起,更显出其独特的滑稽的特点,也更能表现出其“土著老爷”的特点。而其下课时“揣纸条,戴帽子,围三绕围巾”的动作也更具有典型性,更能表现出其干脆的特点。可以说,这个日子梁实秋上课的情形更具有典型性,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描写别的时间或季节其上课的情景,可能就达不到如文中的表达效果。可见,在写作上,对写作材料的选择是需要一番考量的。
此外,文中的语言也很有特点。作者善用简短的句式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这点是值得借鉴的。
阅读延伸
1.作者为什么称梁实秋为“滑竿教授”?
2.梁实秋坐在滑竿上是什么特点?
3.梁实秋上课是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