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中文系(2 / 2)

联大教授之间,一般是不互论长短的。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但有时放言月旦,也无所谓。比如唐立庵先生有一次在办公室当着一些讲师助教,就评论过两位教授,说一个“集穿凿附会之大成”、一个“集罗唆之大成”。他不考虑有人会去“传小话”,也没有考虑这两位教授会因此而发脾气。6

6 事例

作者选取典型事例,表现联大教授之间坦诚直率的关系,进一步表现西南联大中文系的自由、开放的精神。

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对学生的要求是不严格的。除了一些基础课,如文字学(陈梦家先生授)、声韵学(罗常培先生授)要按时听课,其余的,都较随便。比较严一点的是朱自清先生的“宋诗”。他一首一首地讲,要求学生记笔记,背,还要定期考试,小考,大考。有些课,也有考试,考试也就是那么回事。一般都只是学期终了,交一篇读书报告。联大中文系读书报告不重抄书,而重有无独创性的见解。有的可以说是怪论。有一个同学交了一篇关于李贺的报告给闻先生,说别人的诗都是在白底子上画画,李贺的诗是在黑底子上画画,所以颜色特别浓烈,大为闻先生激赏。有一个同学在杨振声先生教的“汉魏六朝诗选”课上,就“车轮生四角”这样的合乎情悖乎理的想象写了一篇很短的报告《方车轮》。就凭这份报告,在期终考试时,杨先生宣布该生可以免考。7

7 典型事例

作者选取典型事例,读书报告中的怪论居然得到教授的赞赏,突出了西南联大中文系注重独立思考、注重创造性的精神品质。

联大教授大都很爱才。罗常培先生说过,他喜欢两种学生:一种,刻苦治学;一种,有才。他介绍一个学生到联大先修班去教书,叫学生拿了他的亲笔介绍信去找先修班主任李继侗先生。介绍信上写的是“……该生素具创作夙慧。……”一个同学根据另一个同学的一句新诗(题一张抽象派的画的)“愿殿堂毁塌于建成之先”填了一首词,作为“诗法”课的练习交给王了一先生,王先生的评语是:“自是君身有仙骨,剪裁妙处不须论。”具有“夙慧”,有“仙骨”,这种对于学生过甚其辞的评价,恐怕是不会出之于今天的大学教授的笔下的。8

8 对比

作者使用对比的手法,拿西南联大教授对学生的评价与现今大学教授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对比,衬托出西南联大教授的爱才品质。

我在西南联大是一个不用功的学生,常不上课,但是乱七八糟看了不少书。有一个时期每天晚上到系图书馆去看书。有时只我一个人。中文系在新校舍的西北角,墙外是坟地,非常安静。在系里看书不用经过什么借书手续,架上的书可以随便抽下一本来看。而且可抽烟。9有一天,我听到墙外有一派细乐的声音。半夜里怎么会有乐声,在坟地里?我确实是听见的,不是错觉。

9 事例

作者从图书馆的制度方面,再次表现了西南联大自由、开放的精神。

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我也许会成为一个画家。如果考不取联大,我准备考当时也在昆明的国立艺专。

阅读赏析

《西南联大中文系》是汪曾祺写的一篇介绍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散文。全文紧紧围绕西南联大中文系“自由、开放”的精神来组织材料,从中文系的“派系”、教授上课的风格、教授之间的关系、教授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将西南联大中文系的“自由、开放”的精神表现了出来。

在具体写作方面,作者并未使用什么高深的写作技巧,每个段落基本上按照总分的结构,先总写,再辅以事例进行分写佐证。而在写具体的事例时,作者则会抓住事例的独特性来表述,比如,写刘文典先生上课,主要描写他“骂人的话”;写唐兰先生上课,主要写他“不教”的风格;写罗先生上课,主要突出他不带讲义和记忆力超群。如此,便使每个事例各有各的特色。而这些内容组合在一起,便使本文成为一篇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散文。

阅读延伸

1.阅读文章,说一说西南联大中文系有什么特点。

2.阅读文章,说一说你对哪位教授上课印象深刻,并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位教授。